长沙学院“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21间书屋和周立波故居读懂“文绿共生”

发布时间:2025-07-18 19: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贺喜英,贺双丽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湖南益阳清溪文学村,荷风裹挟着墨香穿过稻田。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脚步,踏过21间散布在青山绿水间的主题书屋,停驻在周立波故居的青砖黛瓦前。在这里,文学的脉络与生态的肌理交织成“山乡巨变”的当代注脚,“环保创客”团队成员以调研为笔,在书页与田埂间描摹“文绿融合”的生动实践。

书屋星罗:21个文化坐标里的生态智慧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实践团已走进第一间主题书屋。从周立波故居书屋的泛黄手稿,到刘慈欣书屋的科幻插画,再到儿童文学书屋的彩色绘本,21间书屋如同21颗星辰,在清溪村的版图上勾勒出文学与自然共生的轨迹。

在贾平凹书屋,管理员李阿姨指着墙上的节能灯具介绍:“所有书屋都用LED照明,垃圾桶分四类,连茶水间的纸杯都是可降解的。”书架上,《秦腔》的书页间夹着游客留下的便签:“书中的乡土与窗外的荷塘,原来都需要用心守护。”这样的细节在每间书屋都能遇见——艾青书屋的“少开空调多开窗”提示牌、阿来书屋用废木料制作的展示架,让“低碳阅读”从理念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

践团成员分头行动,有的记录书屋环保设施的运行数据,有的与管理员探讨“文学IP+绿色运营”模式,有的向游客发放问卷。数据显示,87%的受访者会因书屋的生态设计延长停留时间,其中“在荷塘边读《山乡巨变》”的体验被提及最多。“这说明文化感染力与生态舒适度,能共同催生可持续的文旅吸引力。”团队指导老师林涵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部分书屋前合影

故居寻踪:从文字到现实的“绿色传承”

周立波故居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书中的故事。跨进门槛,墙上的老照片里,青年周立波正俯身观察稻田;展柜中,《山乡巨变》手稿上的批注——“清溪河的水,要像镜子一样亮”——与窗外的实景遥遥呼应。

“先生笔下的生态智慧,现在成了我们的发展指南。”故居讲解员指着一幅对比图:左侧是2008年冶金作坊污染后的河道,右侧是如今清澈的清溪河。实践团成员注意到,故居的修缮全程采用环保材料,庭院里的茶子花、楠竹,都是《山乡巨变》中反复出现的植物。“我们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更要复原书中的生态场景。”讲解员说。

故居后院的“生态课堂”,团队与村民围坐交谈。65岁的王大爷回忆:“以前这里堆着草席废料,是村里最脏的地方。现在种上荷花,成了游客打卡点。”他的话印证了调研发现:清溪村将文学描写转化为生态修复的蓝本,让故居周边成为“文绿融合”的核心示范区。

图为周立波故居部分陈设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立波铜像合影

调研所思:让书香与绿意共筑乡村未来

夜幕降临,实践团在清溪书屋整理数据。21间书屋的环保举措、周立波故居的生态修复案例、村民口中的“从烟囱到荷花”的变迁,逐渐拼出清晰的答案: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为魂、生态为骨。

图为团队成员在清溪荷塘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丰收广场合影

离开时,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周立波铜像的肩头,照亮了“山乡巨变”四个大字。这场调研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看见:当文学的根脉扎进生态的土壤,乡村就能长出最动人的未来。“环保创客”们的脚步仍在继续,因为坚信——21间书屋的灯光与万亩荷塘的月色,终将共同照亮清溪村的低碳共富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喜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