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青)
为深入学习了解积极投身于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一辈以及传承发扬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陕西理工大学易班发展中心“溯史探知·文韵薪传”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4日前往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重走“科教报国路”,探寻陕西理工大学同北京大学653分校的不解之缘。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实践
夏日的阳光穿透浓密枝叶,在周培源院士的青铜塑像上投下肃穆的光影,实践团成员由此启程。周培源院士的铜像及铜像旁边镌刻的“陕南学府,士子向往;精心培养,国家栋梁”的题词如金石之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陕理工学子砥砺前行。青年路的斑驳路牌在岁月流逝中依然立于道路两旁,见证者陕理工学子的成长。
▲图为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内的周培源铜像
为进一步了解653历史,实践团成员拜访了亲历653工程的退休教师。王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校园建筑承载着的发展历史。北大楼宇的黑瓦,其建材源自宝鸡;陕西工学院时期新建的14、15号楼及家属区则采用了红瓦。801-803号楼亦属后续建设。今日的周培源纪念馆,前身正是北大图书馆。同时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学校从“陕西工学院”到“陕西理工学院”,最终历经曲折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艰辛奋斗历程。这段变迁,深刻印证了学校根基的深厚与突破的执着。四十余载教学生涯中,他亲历了分校从临时校舍发展为现代化校园的历程,培养出大批扎根西部的建设者,为我国经济腾飞培养了大批人才。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带着历史的余温,实践团成员走入承载实践精神的金工实习训练场地。叮当敲打与精密铣削的声音,正是当年“653”工程中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精神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从蓝图到实体的创造之路,始终贯穿着陕理工学子科技报国的理想基因。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这一校训不仅承载着我校的办学理念,更是653精神的集中体现。实践团成员谈到:“‘653’精神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在求知路上既要锤炼品德、坚定志向,又要广博学识、躬行实践。”
岁月峥嵘,山河万里,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重走科教报国路”为契机,更加明确身为陕理工学子的责任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将陕西理工大学“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精神传承下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青春力量!
(通讯员:张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