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植物拓印解码古法智慧,用自制“灭火器”学习安全知识,在“金色流星雨”中感受化学之美……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启真知”暑期实践队将趣味化学课堂搬进了金华市柳湖花园社区。7月8日至15日,这支由化材学子组成的队伍,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20余名二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开设了为期6天的化学知识科普课程,为孩子们推开“化学+”的奇妙之门,让科学的种子悄然扎根童心。
本次暑托班紧扣“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文体乐趣”、“化学与生活安全”三大主题,通过17个精心设计的趣味实验、14节“化学+”主题课程,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活”了起来。实践队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坚持以“动手实操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将逻辑思维与创新理念融入每个环节,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轻松理解化学原理,践行“化学学习从娃娃抓起”。
图1小朋友合照
一、化学与传统:解码古老里的科学密码
“化学+传统”课堂上,古今智慧的碰撞火花四溅。孩子们亲手操作的6个实验,个个藏着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的巧妙融合。植物拓印时,色素提取与物理吸附的原理让花草纹路在素色手帕上“重生”;醋与小苏打相遇,激荡的泡沫还原着非遗技艺中的化学机理;皂基在融化与凝固间的转变,揭开传统制皂工艺的科学面纱;非牛顿流体化作特殊“画笔”,让孩子们在共同创作中感受物质特性的奇妙。实践队员俯身指导的身影穿梭其间,手把手纠正操作细节,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读懂古人探索自然的科学逻辑。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点燃了孩子们对化学的好奇,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文化自信,为传承创新注入科学动能。
图2化学创“皂”快乐实验
图3非牛顿流体探秘实验
二、化学与文体:串联热爱里的科学逻辑
“化学+文体”课程则让科学与美育、劳动教育自然相融。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与美的共生:大漆入水搅动,独特纹路随手法变幻,漆扇制作里藏着胶体化学的奥秘;维生素B2颗粒撒入水中,“金色流星雨”般的沉降景象,是物质溶解与密度的生动演示;剔除叶肉留下的叶脉书签,脉络间印刻着植物生长的科学密码;蓝晒工艺创作时,孩子们与队员并排蹲在阳光下,屏息等待手帕上的图案随光照渐显,欢声笑语里,光化学反应的原理悄然入心。这些将文体特色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连的实验,用科学思维点亮兴趣,助力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图4趣味化学绘实验
图5趣味漆扇实验
三、化学与安全:筑牢日常里的科学防线
“化学+安全”板块的实验板块则充满了互动与警示。模拟灭火器喷出的白色泡沫,演示着灭火原理;柠檬墨水遇热显影的瞬间,揭开酸碱反应的神秘面纱;淀粉遇碘液骤变的湛蓝,成为物质鉴别最直观的注脚;橘子皮汁液触碰气球的“嘭”然声响,生动诠释着有机成分的特性。一个个实验接连上演,活动室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实践队员们寓教于乐,反复强调“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帮助孩子们从科学角度认知日常风险,用知识构筑起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图6柠檬汁隐形墨水实验
图7食物成分检测实验
为期六天的科普之旅圆满落幕,“化启真知”实践队员们以专业学识为基、以趣味互动为桥,在孩子们心中勾勒出科学探索的轮廓。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安全与实践在此间并行,趣味与知识同步生长。对化材学子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更是一次宝贵的社会实践历练和青春价值的彰显。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融入服务社区、科普育人的点滴实践。当科学的种子在童心扎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由好奇心点燃的探索欲,终将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青春力量。未来,浙师大化材学子们将持续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激扬青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化材力量!
文字|王子菱 丁鹭瑶
图片|於炜波 李子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於炜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