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廖潞 顾依凡)2025年7月9日,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再次前往老街街道6-1社区,与对原八一造纸厂建设者、老党员寇志春进行深度访谈,回溯其扎根兵团的奋斗历程,探寻兵团精神传承脉络。寇志春爷爷兴致盎然,以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实践团讲述了他扎根兵团、奉献一生的故事。老人亲切陕北乡音的流转,使兵团精神与红色基因交织,此刻,青年一代与兵团的联系拉开了序幕。
▲图为“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团队成员与寇志春的合影 林凡舒供图
青春赴约:戈壁建厂的热血序章
1968年,寇志春响应号召投身兵团,成为八一造纸厂一员。初入厂时,指导他的秦师傅令他印象深刻——作风严谨,无论技术活还是体力活都精益求精。在师傅的影响下,他也曾经历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攻坚,只因“工厂不能停”。
招工之际,面对造纸厂的艰苦条件,寇志春坦言曾考虑选择纺织厂,但最终仍投身造纸厂建设。扎根之路充满挑战:住房紧缺迫使他每日打制数百块土坯,“累得饭都不想吃”。但他始终坚守信念:“既然来这,就适应环境,派啥做啥——咱是兵团人。”青春的热忱,在戈壁建厂的汗水里,写下奉献的序章。
困境突围:产业浪潮中的兵团韧性
兵团发展,常遇波折。寇志春回忆,八一造纸厂曾因山东造纸业崛起陷入滞销困局。关键时刻,厂里推选他赴京任总经理,开拓销路,在逆境中延续了工厂的经营命脉。这背后是兵团人“遇困不馁、敢闯敢拼”的韧性。在寇志春的讲述中,兵团人的坚守清晰可感:即使面对戈壁的恶劣环境与市场的残酷竞争,他们始终凭借双手的劳作与坚定的信念寻求出路。
▲图为原造纸厂环境概览图翻拍 沈雪妍供图
精神传承:平凡日子里的大爱微光
带着母亲“不做坏事,做好事,成为做好事满天下的人”的嘱托,寇志春奔赴边疆。这份教诲融入家族血脉——社区邻里有困难时他主动相助,曾为一位重病的贫困家庭母亲承担医疗费用并号召邻里帮扶。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寇家相册中三代人的合影里,相似的笑容温暖质朴。这份融入日常的善意,成为家族代际延续的无声见证。从先辈扎根戈壁的坚守,到后代延续大爱的平凡,红色文化就这样,在岁月流转中
深深扎根。
▲图为寇志春全家福留影翻拍 顾依凡供图
青春接棒:兵团精神照亮前路
访谈尾声,寇志春爷爷望向实践团成员,目光里满是期许。他说:“兵团人的故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生动注脚。你们年轻人接住这精神火炬,继续奔跑。”兵团的历史在亲历者讲述中留下痕迹,寇志春的回忆成为兵团发展历程的组成部分。当实践团的青春脚步与兵团岁月交汇,传承的火种已悄然播撒——记录这些故事的同时,更多的青年得以了解那段戈壁奋斗岁月,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即是传承的载体。
撰文 | 廖潞 顾依凡
图片 | 林凡舒 顾依凡 沈雪妍
审核 | 吴佳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宇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