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杨轩、吴朝文)7月13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学院青衿传薪实践队赴连州市丰阳镇,依托学院在软件技术、建筑动画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当地教育资源和实际现状,开展为期七天的"AI启蒙"人工智能支教活动,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丰阳镇中心学校合照
青衿传薪实践队秉持“传一课薪火,答万卷未来”的理念,既传递知识火种,更延续“薪火相传”精神,将希望与智慧播撒给连州的孩子们,助力文化传承与教育均衡发展。当队员们带着编程教具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好奇光芒,恰似点燃乡村科技教育的星火。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人工智能科普课堂意义远不止知识传递——这既是跨越城乡的教育接力,更是为乡村孩子编织科技梦想的温暖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手持教具讲解Alink课程
当城市学校的学生早已在 AI 实验室里探索编程逻辑时,乡村孩子可能还在课本里寻找科技的影子。青衿传薪实践队带来的人工智能科普课,架起了跨越城乡科技教育鸿沟的桥梁。队员们通过演示Scratch原理、讲解流水灯制作等生动教学,让孩子们直观触摸到科技温度与魅力。课程创新性融合剪纸等传统文化元素,孩子们先通过AI软件将创意可视化,再动手剪裁呈现——在虚实结合的实践中,既完成了对人工智能的具象化认知,更同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创造的思维。这种教学不仅拓宽视野,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创新与传统传承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眺望科技星河。
▲图为同学们AI+非遗剪纸课作品展示
在Scratch人工智能培训课上,一名小男孩用刚学的知识创作出"个性小游戏"。面对队员的询问,他腼腆却自豪地说:"平时很少进机房,没学过这些,但听懂了原理。" 这一幕恰是课堂魔力的生动注脚:不仅教会孩子编码,更点燃探索勇气。当孩子们为程序成功运行欢呼,为优化步骤争论时,逻辑思维的种子正在萌芽,创新意识悄然生长。这些课堂培育的推理能力与韧性,终将成为他们走进科技社会的"通行证",让乡村孩子也能自信宣告:"我也能创造新事物!”
▲图为Scratch课堂中实践队成员为同学答疑
实践队曾问一位同学"什么是人工智能",她脱口而出:"智能手机。"这句话道破了乡村科技认知的现状——许多人将"人工智能"等同于日常电子设备,更不了解它能为生活带来何种改变。而科普课堂如春风拂面,吹散了认知的迷雾:孩子们借助AI制作图片、剪出满意的作品,在Alink课上协作完成编程实操而欢呼雀跃……这些鲜活场景,让"科技"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可知的存在。当家长们主动询问"怎么让孩子学更多编程知识"时,我们知道,科技的种子不仅落在孩子心里,更在整个乡村的土壤中扎下了根。
▲图为同学在Alink课成功制作硬币计数器
人工智能科普培训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它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乡村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与孩子们的深入交流发现,部分孩子对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知识存在一定欠缺,为此,团队特别开设了一堂以“人工智能应用与梦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同时也能通过课程进一步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憧憬。课程将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场景与孩子们的梦想相结合,不仅填补了孩子们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空白,让他们看到科技如何赋能生活,更激励着他们将个人梦想与时代发展相联结。课后,有孩子使用AI工具为队员生成专属动漫图像,让支教的意义变得具象而深刻。
▲图为实践队成员使用AI工具为同学们生成的梦想照片
▲图为同学们使用AI工具为实践队成员生成的专属动漫图像
这场 AI 科普下乡的实践,从来不是单向的 “给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队员们用青春热情打破城乡教育的边界,而乡村的孩子们,则用最纯真的好奇与向往,回应着这份科技的馈赠。当有的孩子说 “我以后想继续学这个” 时,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有了答案 —— 这堂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知识本身,它是在告诉每一个乡村孩子:你的梦想,值得被科技照亮;你的未来,本就该与世界同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