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青雁赋能埔寨非遗,薪火童行助力乡村蝶变

发布时间:2025-07-17 23: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迎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陈迎、陈虹诺)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华夏青雁实践队”自2023年成立以来,持续有序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始终致力于粤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依托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共青团丰顺县委员会共建的丰顺工作站,团队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师资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高校专业团队+地方团委+非遗传承人”的三级联动机制。

2025年7月,华夏青雁实践队的师生们再次出征丰顺县,团队充分调研丰顺县本土文化,挖掘非遗元素进行儿童课程技术的开发,将现代数字技术与本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条“本土文化挖掘—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实践”的成熟工作路径。

团队以“龙燚AR智绘——非遗数字孪生赋能幼教双创行动”为主题联合丰顺县埔寨镇团委、文化站开展本期项目,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埔寨火龙为载体,深度整合埔寨镇文化站和火龙非遗传承团队的本土资源,创新性地将AR科技、非遗传承与当地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团队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产品和非遗火龙IP形象,不仅为当地儿童、教师及社区带来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探索出一条“数字保育+活态传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埔寨火龙的传统技艺精髓,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薪火相传!埔寨火龙传承人亲授非遗“第一课”

华夏青雁实践队深入埔寨火龙非遗传承基地,与传承人团队展开深度交流。团队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埔寨火龙)代表性传承人张自进,张老师作为埔寨火龙的第三代传承人,给团队讲述了埔寨火龙技艺在守正创新上的许多故事和细节,团队根据采访资料制作了埔寨火龙的宣传纪录片。得知团队后期将去幼儿园开展以埔寨火龙为载体的非遗新声代、AR智绘、手工环创等课程,张老师耐心地给团队科普了火龙制作中龙头的重要性以及“画龙点睛”的技艺,并在采访中向幼儿园的孩子们问好:“欢迎更多的孩子来埔寨体验火龙制作,相信你们肯定可以制作好小火龙!”

▲图为团队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

在张老师儿子张良华老师(县级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师生一起亲自体验火龙制作的环节。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队员们不仅掌握了埔寨火龙的制作工艺要诀,更深刻体会到传统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践团学生赖筱婉感慨到:“我只是体验了其中拧铁丝的环节,就学到了很多诀窍,比如火龙不同部位扎制的铁丝型号不同、拧铁丝的力度要适当、铁丝拧完的“收尾”要做好,一个铁丝的注意事项有这么多,一条完整的火龙有成百上千的铁丝,可见其中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图为队员正在制作非遗火龙

非遗上云!重磅推出埔寨镇首个数字文化门户

华夏青雁实践队为埔寨镇文化站倾力打造了专属数字文化门户网站,这是当地首个系统性非遗数字展示平台。为了保证网站资料的专业性和真实性,除了采访非遗传承人,团队还查阅《丰顺县志》了解火龙表演的早年历史,并与传承人、埔寨火龙文化站负责人员一起研讨打磨,最终制作出埔寨火龙的数字文化门户网站,便于这项非遗技艺打破地域限制,在大数据时代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

网站收录了埔寨火龙、纸花工艺等非遗项目的图文影像资料,通过六大核心板块搭建全方位的数字展示体系:“文化概览”全景呈现埔寨非遗脉络,“传承人档案”真实记录匠人匠心故事,“表演特色”细节展示火龙舞动神韵,数字图库"立体解码工艺细节,“IP形象-火宝儿、焱宝儿”创意孵化文化符号,“文创设计”系统开拓产业空间,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创新范例。

▲图为团队负责人正在向当地非遗负责人研讨打磨

童趣传承!AR绘本让埔寨火龙入童心

华夏青雁实践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埔寨火龙非遗技艺相融合,通过故事化形式将这项传统技艺引入当地幼儿园教育。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本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启蒙,更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儿童心田,真正实现了“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

团队开发的《火宝儿寻龙记》AR绘本融合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通过高精度3D建模技术打造的火龙形象栩栩如生,配合智能识别系统和交互式设计,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儿童通过扫描绘本页面,即可观看到3D火龙腾空飞舞、鳞片闪耀的震撼场景、音效,实现“非遗可听可视可互动”。“火龙真的从书里跳出来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围聚在绘本周围,用手指触碰屏幕中的龙身,触发烟花绽放特效。团队将火龙制作工艺转化为童趣动画,让深奥复杂的非遗技艺变得生动易懂。

▲图为队员结合专业特长正在为当地学生授课

系统培训构建非遗幼教新生态

华夏青雁实践队指导老师张鸣凯为当地50名幼教工作者开展了系统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帮助教师们掌握AR教学应用和非遗课程设计方法。培训内容涵盖AR绘本操作、非遗文化、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独立开展创新教学。张老师与当地老师一起探讨数字化教学的难题,共同探寻现代技术融入教学的长效路径。参训教师纷纷表示,这些培训内容为他们提供了将传统文化、数字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图为队员正在上ar课程

童声传薪!非遗新声代激活社区文化新动能

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重要实践,华夏青雁实践队深入埔寨镇,开展“百千万工程·非遗新声代”公益课堂。团队通过系统化的非遗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让20多名当地优秀学员掌握了讲述非遗故事的技巧,这些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声情并茂地向社区居民讲述埔寨火龙的传奇故事。他们用纯真的语言,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一创新实践成功构建了“高校赋能-儿童传承-社区活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实现了从单向“文化输送”到双向“文化互动”的转变。埔寨镇文化站负责人管德良表示:“非遗新声代公益课堂让孩子们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文化传播者,这种传承模式的转变,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图为团队开展非遗文化公益课堂

童心创艺!非遗魔方玩转传统文化新生命

华夏青雁实践队通过沉浸式的“数字增强+diy创作”教学模式为丰顺县碧桂园实验幼儿园、丰顺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带来了《非遗魔方·儿童共创火龙奇境》系列实践课程。团队先通过AI技术让火龙平面图片“动”起来,在火龙的动态展示视频中给小朋友讲述埔寨火龙的历史故事,之后使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纸盘、黏土、贺卡等,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心中千姿百态的纸盘火龙、手摇火龙,最后让小朋友们把自制火龙带回家,用童言童语给父母传播火龙的故事。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孩子们对非遗的认知,通过动手制作和科技互动,非遗变得触手可及。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很多孩子课后都主动跟家长分享学到的火龙知识,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播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幼儿园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更在其成长历程中植入了深厚的本土文化记忆基因。

▲图为团队开展非遗文化相关课程

青春执笔!华夏青雁以数字科技绘就非遗传承新画卷

华夏青雁实践队“龙燚AR智绘”项目通过系统调研,以数字科技为笔,以非遗文化为墨,绘就了一幅“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从实地采访埔寨火龙非遗传承人,到打造埔寨首个非遗数字门户网站;从开发可听可视可互动的沉浸式AR绘本,到培训当地教师AR课程共商长效机制;从培育20多名非遗小小讲解员到社区,到《非遗魔方》幼儿园实践课程到家园,团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传播——创新性转化——系统性传承”的非遗活化体系。

“看到孩子们通过AR技术看到埔寨火龙的惊喜眼神,听到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火龙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华夏青雁实践队指导老师陈迎动情地说,“我们见证了埔寨火龙从传统技艺到数字资产的华丽转身,更见证了乡村孩子们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播者的成长蜕变。作为大学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团队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丰顺县埔寨镇团委专职副书记张萱同样深有感触:“这个项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特别是看到孩子们对非遗文化展现出的热情,让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未来充满信心。”

展望未来,华夏青雁实践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以数字科技赋能非遗活态传承,构建乡村文化传播长效机制,为乡村蝶变不断注入高校鲜活力量。华夏青雁实践队指导老师陈虹诺说到:“正如埔寨火龙那生生不息的烈焰,我们会永葆文化传承的热忱与信念,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间绽放光芒,以创新实践铸就新时代非遗传承的丰碑”。

▲图为团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