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商丘睢县,暑气蒸腾,却阻挡不了知识传递的热忱。7月18日,河海大学赴白庙乡单庄小学支教团开启第二周期支教工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校园,续写教育帮扶的温暖故事。
一、首周期耕耘结硕果,新征程开启再出发
第一周期支教中,河海大学支教团的成员们,用精心设计的课程、耐心的陪伴,为单庄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从趣味知识讲解到实践活动开展,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成长,支教团也与乡村教育土壤结下深厚情谊。
短暂的休息日过后,支教团成员们带着新的教学规划与饱满热情回归。踏入校园,一年级教室里的一幕令人动容——孩子们端正坐姿、眼神明亮,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候第二周期课程开启。这张一年级同学端坐的合影,不仅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生动写照,更传递出乡村学子对知识的敬畏与期待,为新周期支教注入温暖动力。
二、科学课堂乐探索,纯真笑容绽光芒
科学课上,“非牛顿流体” 成为点燃孩子们好奇心的火种。支教老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带领大家动手制作、观察奇妙变化。当亲手调配的流体展现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性,孩子们的惊叹声、欢笑声回荡教室。
图片中,孩子手臂沾着实验材料,脸上却洋溢着纯粹的、因探索成功而绽放的笑容。这笑容,是科学魅力的具象体现,更是支教团“以趣启智”教学理念的成果。通过这类实践课程,乡村孩子摆脱“纸上谈兵”学习模式,在动手操作中触摸科学原理,埋下热爱探索的种子。
三、美术作品寄情怀,家国理念润童心
四年级的美术课堂,同样洋溢着创作的活力。支教老师以“军事强国”为主题,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抒发对家国的理解。第三张照片里,四年级小朋友手持的《坦克》画作,线条虽显稚嫩,却勾勒出坦克的硬朗轮廓,传递出对国防力量的崇敬。
这幅作品,是乡村孩子家国情怀的表达,更彰显支教团课程设计的深意——将家国教育融入艺术课堂,让“强国梦”扎根童心。通过绘画、故事分享等形式,孩子们理解到国防安全的重要性,树立起朴素的家国担当,让教育帮扶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实现价值引领。
四、以爱为帆,续写乡村教育帮扶篇章
从课堂秩序的良性建立,到学科兴趣的深度激发,再到家国理念的悄然浸润,河海大学支教团第二周期开局,展现出“接续奋斗、深耕细作”的教育态度。支教成员们深知,乡村教育帮扶道阻且长,却愿以青春为笔,在单庄小学的课堂上书写坚守。
后续,支教团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融合更多元化的知识与实践活动,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差异,用耐心与创意,为乡村学子搭建成长阶梯。这份来自河海大学的青春力量,正以教育为桥梁,跨越城乡沟壑,让知识的雨露润泽乡村校园,助力更多孩子逐梦远方。
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炬,河海大学支教团在单庄小学的接力耕耘,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春诠释“教育公平”的实践。期待第二周期支教,能收获更多成长故事,让乡村孩子的逐梦之路,因这份坚守与热爱,走得更稳、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紫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