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学子遇见元善,追溯“善文化”之源——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调研队

发布时间:2025-07-18 16: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煜纯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孙东屏、陈奕君)7月15日至16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追溯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探索乡村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并肩负起青年一代传承文化的责任。突击队成员前往元善镇人民政府、县档案馆、县文联以及元善镇实验小学,与当地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他们围绕“善文化”的追寻、挖掘与传承等主题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从而开启了一段富有意义的文化寻根之旅。

元善镇名溯源:“善政”铸魂,近四百年文脉相传 

抵达连平县元善镇人民政府后,突击队成员对元善镇党委副书记卓清花进行了关于善文化相关问题的采访。实践队成员首先询问了元善镇名称的起源。卓书记向成员们详细解释道,“元善”一词古时意指大善,其起源与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息息相关。牟应受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深受民众爱戴,逝世后,民众为了纪念这位清廉卓越的知州,建立了“牟爷祠”,并将州治所在地更名为“元善镇”,使得“善政”与地名紧密相连,传承至今已近四百年。

随后,突击队成员询问了牟应受“善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对此,卓书记将牟应受善文化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忠、仁、勤、廉”四个维度。忠,即忠于职责、报效国家,他不畏艰险,远赴边远地区履职;仁,即仁政爱民,在饥荒时期捐资赈灾;勤,即勤勉务实,亲自参与城市建设与教育兴办;廉,即清廉自守,生活简朴,拒绝为自己立像供奉。这些精神已成为连平“善文化”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探讨“善文化”如何传播以及突击队可以作出何种贡献时,卓书记表达了希望突击队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如短视频、动画等)和跨界合作(如编写教材、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进行推广。她建议突击队应广泛开展调研、创作微纪录片,并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元善镇的实践活动,使“善文化”从历史走向现代,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面貌进行传承与发扬。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元善镇领导交流

连平县档案馆:探寻“善文化”根脉,见证文史印记

在县档案馆,突击队队员与馆长就“善文化”主题视频拍摄及地方文化调研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黄创新馆长指出,连平地区“善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特别是明清时期颜氏家族的慈善事迹以及近代民间公益的传统,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源。档案馆方面将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图片素材,并协助实践队员联系相关领域的文化学者。

馆长建议突击队队员前往牟爷祠、县博物馆、颜氏家族故居、圣迹苍岩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进行实地考察。这些地标生动地展示了“善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影响。实践队员计划依托这些资源,通过视频拍摄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全面展现“善文化”的丰富内涵。

▲图为调研队在连平县档案管做调研

连平县文联:挖掘文艺作品中的“善元素”,感受文化魅力

团队成员还访问了连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探究“善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工作人员指出,“善”是连平文艺创作的核心主题。他们向团队成员展示了颜氏家族如何将“善”的理念融入山水画创作等实例,并向团队成员推荐了《连平进士录》和《一腔忠爱与天长》两部作品,以便深入理解“善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为后续的视频制作积累更多素材。

▲图为调研队走访文联的合照

连平县实验小学:百善墙映“善”风,校本教学传承善文化

突击队员们抵达连平县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善墙”,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展示了百种不同字体的“善”字,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刚劲的风骨,无声地传达着“善”的丰富内涵。与之相得益彰的,是刻在百善墙上的“三风”——校风“厚德、扬善、致远”,教风“乐教、善教、协作”,学风“乐学、善思、谨行”。这十二字箴言,既是行为的指南,也是精神的灯塔;它们不仅铭刻于墙面,更深入课堂、融入课程、渗透日常,真正实现了将“善文化”深植于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日常管理之中。丘新会校长向队员们介绍道,在学校的教学规划中,“善”的理念无处不在,无论是课堂上的品德教育,还是课外的实践活动,学校都巧妙地将“向善”“行善”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善”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可持续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悟善、践行善,让“善”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底色。

▲图为百善墙前,丘校长为队员们讲解学校如何传承“善文化”

本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员在元善镇人民政府、县档案馆、县文联及元善镇实验小学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体现了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交流。此次探索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善文化”的认识,为“善文化”主题视频的拍摄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基于此次调研成果,我们将致力于精心制作“善文化”视频作品,通过镜头捕捉文化的发展脉络,并通过故事讲述传递文化的情感温度,旨在将“善文化”推广至更宽广的领域,吸引更多人关注并传承传统文化,共同维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供稿:孙东屏 陈奕君  图片:陈永杰 梁泽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煜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