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南理学子赴客家村落:用温情慰问耆老 用文化浸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8 15: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玉萍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仝广凯、黄兴、韦冰冰、王维艳、王玉萍)7月12日,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带着赤诚之心走进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用一天的时间开展关爱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让青春的温暖与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上午,在当地村委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提着精心准备的生活必需品,走访慰问了村里的两位孤寡老人。跨进老人的家门,志愿者们便主动帮着打扫院落、整理杂物,陪老人坐在屋檐下闲话家常。老人们缓缓讲述着自己与云垌村相守的岁月故事,带着客家方言独特韵律的话语,在时光里流转,让成员们深深感受到方言背后承载的乡土记忆与人文温度。 “年轻时常闯荡,现在孩子在外奔波,家里冷清久了。”黎奶奶望着忙碌的成员们,眼中泛起泪光, “见到你们,真高兴。”实践团成员们也围坐在黎奶奶周围,认真倾听她的故事。就这样,一份份物资,一声声问候,化作脉脉温情,温暖了老人的心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云垌村中老人合照。黄业欣 供图

当日下午,阳光洒满客家围屋群中古朴的桅杆城,一场别开生面的甲骨文启蒙课在这里展开,在当地小学老师的协助下,实践团成员为村里的十几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汉字文化课。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古老脉搏。 “大家看这个‘人’字,像不像一个人侧面站着?”面对着乖乖坐成一排的孩子们,成员们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着“人”“日”“月”等基础甲骨文字的由来,中间穿插着猜字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走近古老的汉字文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甲骨文独特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儿童们普及甲骨文,让儿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黄兴 供图

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跟着一笔一画临摹,不时举起作品分享: “‘山’字像三座小山!” “‘水’字像小河在流!”一位小朋友指着“羊”字兴奋地说: “这和爷爷家的山羊角一模一样!”这些孩子的父母虽在外务工,但成长中始终有家乡的关怀相伴,而这堂特别的课程,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收获了新的快乐。据带队老师介绍,这些儿童的父母多在外务工,平时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机会有限,仅仅可能只是在课上的一小部分时间,而实践团成员们的启蒙课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留守儿童讲解甲骨文。黄兴 供图

同时,实践团成员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发现,甲骨文的象形之美,正通过纸笔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模仿的图形,孩子们通过亲笔描摹,悄然在心中播下对汉字文化的兴趣种子。孩子们纷纷说,这样的学习过程太有趣了,以后还想认识更多“会讲故事”的甲骨文。当三千年前的文明符号与留守儿童求知的目光相遇,传统文化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这堂围屋里的甲骨文汉字文化课,不仅是一次文化启蒙,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如孩子们在纸上写下的那个大大的“人”字,它承载的,正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儿童们的合照。黄业欣 供图

从慰问耆老的脉脉温情,到甲骨传习的文化浸润,南理学子用青春行动诠释着公益的温度与传承的责任,让云垌村的这一天,因关爱而温暖,因文化而厚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玉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