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陆玥、程婷莉、曾祉悦) 为响应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号召,助力韶关市仁化县特色农产品推广,益青云实践团前往长江镇,围绕野生蜂蜜养殖、采集及推广开展主题调研实践活动,深入探索中华蜂生态养殖模式,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图为益青云实践团在长江镇蜂蜜养殖地调研
聚焦生态养殖:中华蜂筑就独特蜜源
7 月 17 日上午 8 时 30 分,实践团成员在长江镇政府林长刘慈洪的带领下,前往两处优质蜂巢点开启调研。一处紧邻公路,交通便捷;另一处坐落于河边大树下,地势平坦,还藏有天然蜂巢,为调研提供了多元样本。团队带上刘林长准备的 4-5 套防护服、2 对手套等物资,全程录制蜂蜜采集过程,记录下生态养殖的珍贵细节。
现场,刘林长详细演示了蜂蜜采集全流程:穿好防护服后,用刀具精准切割蜂巢,再以手工压榨方式取出蜂蜜。他介绍,当地采用 “生态引蜂” 模式 —— 先在山上人工挖洞,用石头构筑适宜空间,再选择蜜蜂偏好的大树下或石壁环境,通过烧蜂蜡吸引本地中华蜂自行筑巢。“粤北中华蜂体型小、采蜜范围广,而外来的意蜂在此难以存活,这让我们的蜂蜜有了独一无二的品质。” 刘林长的讲解,让队员们对当地蜂蜜的独特性有了深刻认识。
直击采集现场:每滴蜂蜜凝结劳动智慧
采集过程中,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到野生蜂蜜的显著特征:因含酶丰富而产生大量泡泡,成熟蜂蜜会被蜜蜂封盖,其药用价值远高于人工喂糖产出的 “水蜜”。刘林长分享道,蜂蜜一年最多采集两次,多在夏至前后,10 月份则视蜜源情况少量收割。他指着额头未取出的蜂针说:“每年被蜜蜂蛰上千次是常事。” 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采蜜的艰辛与不易。
此次采集共收获 8 至 10 斤野生蜂蜜,队员们品尝后纷纷赞叹:“入口即化、香甜醇厚,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
助力品牌推广:设计包装让好物走出大山
为推动野生蜂蜜打开销路,益青云实践团媒体组将设计产品包装,强化产品辨识度与推广力。调研中,队员们还系统了解了蜂蜜的保存知识:需在 5-20℃环境下存放,可长期保存且会结晶;超过 30℃则可能发酵变酸,若出现刺鼻味或大量冒泡即已变质。据介绍,当地野生蜂蜜价格为 60-100 元 / 斤,前几年销往湖南时曾达 150-250 元 / 斤,市场潜力可观。
▲图为实践团成员新鲜采集的中华蜜
青春力量赋能:让生态美味飘香远方
“从生态养殖到手工采集,每一步都凝结着劳动智慧,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队员们表示,将通过设计包装、整理资料、宣传推广等方式,让粤北野生蜂蜜走出大山。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了中华蜂养殖与蜂蜜采集的全过程,更坚定了大家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下一步,实践团将聚焦产品推广与品牌打造,为长江镇野生蜂蜜产业发展贡献更具针对性的青春方案,让生态好物真正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 “甜蜜事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