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掠过秦岭南麓,在晨曦中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正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上,必须创新文化形态,推进文博数智化转型,以科技活化文物,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7月14日,长安大学“青禾筑梦,阡陌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以中国古建筑知识讲解与斗拱、指南车积木拼装为载体,为店坊河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化科普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焕发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为乡村儿童搭建起触摸历史、感知文明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分组展示并介绍积木
木构的史诗:在飞檐翘角间读懂中国
实践队成员崔雪莹的课件里,天坛的藻井如莲花绽放,故宫的斗拱似云霞层叠。“这些木头与木头的相遇,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密码。”当她演示榫卯结构如何不用一根铁钉就能撑起巍峨殿宇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看见三百年前的工匠正对着木料精雕细琢。有孩子伸手触摸屏幕上的雕花雀替,指尖划过数字化复原的纹样,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对话。
▲图为崔雪莹为孩子们分享古建筑知识
智榫的星河:当齿轮转动千年智慧
阳光穿过窗户,实践队员向孩子们展示挑战杯优秀团队“智榫东方”提供的“斗拱”、“指南车”积木。338个榫卯构件静卧如诗,每一处凹槽都镌刻着祖先的匠心独运。队员们分组指导拼装:一组专注对齐斗拱“枋”“柱”,体验榫卯咬合的力学奇妙;另一组反复调试齿轮组,直至“士兵”模型稳定朝南,当最后一片积木精准归位,齿轮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与古人智慧的由衷赞叹。
▲图为实践队分组指导孩子们拼装积木
种子的力量:在乡村发芽的文化基因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里,斗拱的阴影与孩童的剪影在夕阳下重叠。实践队员日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话:“当榫卯咬合的声音与童真的惊叹共鸣,我们终于懂得——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标本复刻,而是让古老智慧活在炙热的掌温里。”
▲图为斗拱积木成果展示
▲图为指南车积木成果展示
此次长安大学实践队在店坊河村开展的古建知识讲解与积木拼装活动,通过飞檐斗拱、榫卯齿轮等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古建智慧,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实践队以“专业赋能乡村”为理念,架设起连接古今的桥梁,以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彰显校村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海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