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三下乡”暑期实践队奔赴喜德县且拖乡,聚焦彝族漆器、火把节等非遗文化,融入行政管理、城乡规划、旅游管理、风景园林等专业知识,开展调研实践,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探寻融合之路。
抵达喜得县,实践队首站深入当地彝族漆器展示馆。展室中,造型古朴的漆器酒具静静陈列,黑、红、金三色交织的图案,如民族文化密码,诉说独特韵味。“喜德县是‘彝族漆器之乡’,漆器制作从选料、制胎到髹饰,要历经二十多道工序。”带队老师马文琼向实践队详细讲解。
图为带队老师给队员讲解漆器历史。罗珍 供图
从行政管理视角看,非遗传承需政策扶持与规范引导,保障漆器制作技艺传承的持续性与有序性;城乡规划专业则关注如何在乡村空间中,为漆器工艺展示、传承场地合理布局,打造集制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图为彝族展览馆展示漆器。冷佳娟 供图
实践队队员仔细观察漆器纹理,记录制作流程,旅游管理专业同学思考着如何挖掘漆器文化 IP,融入旅游产品体系;风景园林专业同学则留意展室空间营造对文化氛围传递的作用,为后续非遗场景打造积累素材,全力探寻漆器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价值转化路径。
图为漆器展览馆挂牌。何仕兰 供图
接着,实践队深度参与当地火把节活动筹备与体验。乡野草地上,村民捆扎的火把堆成小山,干燥树枝承载着彝族同胞对传统节日的期盼。傍晚火焰燃起,孩子们手举小火把奔跑嬉戏,原生态庆祝方式尽显民俗魅力。队员与村民交流得知,火把节蕴含驱邪祈福寓意,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专业角度分析,城乡规划需考虑火把节等民俗活动的空间承载,如规划开阔、安全且具文化氛围的活动场地;旅游管理聚焦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思考如何将火把节体验转化为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与;行政管理则要推动民俗文化保护政策落地,保障其活态传承 。队员们用镜头记录热闹场景,感受彝族同胞对文化的热忱,也在思考如何借助专业知识,让火把节民俗从 “节日记忆” 转化为 “旅游吸引物”,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
图为喜得火把节活动现场。冷佳娟 供图
围绕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实践队走访调研,结合多专业知识研讨发展路径。从城乡规划看,需梳理喜得县文化资源分布,合理布局非遗展示区、体验区与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文化旅游空间格局;旅游管理强调打造特色游线,如漆器文创体验游,串联漆器制作工坊、展示馆等,将火把节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节庆,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行政管理需完善文化旅游发展配套政策,在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发力;风景园林则可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彝族文化氛围,如打造火把节主题文化广场、漆器文化主题公园等。
图为喜得母语广场合影。周鹏辉 供图
实践队发现,喜得县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宣传推广、设施配套等方面待提升。队员们与当地干部深入探讨,结合专业提出规划建议,期望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此次调研,实践队以专业视角解码彝族非遗,后续将整理成果,为且拖乡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提供专业方案,让彝族文化“活”在当下、“火”向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鹏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