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躬耕悟真知 科技星火映初心——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耕耘”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16 13: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雅雯、戴静怡、樊文宇、李雪梅、袁瑜杉、谢诗怡、张舒雨、陈彩琴、吴小青、邹越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沃野躬耕悟真知 科技星火映初心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胡雅雯 戴静怡 樊文宇) 2025年7月14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耕耘”研究生“三下乡”实践队,怀揣着探寻农耕文明根脉、体悟乡村振兴实践的使命,于上午八时许抵达二十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石玉莲书记的工作基地。

一个沾满新鲜泥点的军绿色身影,头戴磨损的草帽,步履匆匆地从田埂深处向实践队走来。草帽下,是石书记汗珠滚落却神采奕奕的面庞。“五点半就下地了,习惯了。”这声浸透着泥土气息的朴素问候,瞬间拉近了田野与课堂的距离,为实践队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扎根泥土的思政大课堂。

图为石书记从地里赶来 

俯身垄亩,劳动中体悟文明根脉与实践伟力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甘蔗林。石书记娴熟地戴手套示范,青紫的甘蔗叶应声剥离,露出晶莹的茎秆。“剥叶子是最轻松的,也是最解压的,”石书记的话语在劳作间流淌,“心里烦闷焦虑时,就来剥甘蔗叶。看着它们一排排整齐立着,脑子放空,心就踏实了。”这看似寻常的劳作心得,却是农耕文明赋予劳动者的独特精神慰藉。实践队员深受感召毫不犹豫踏入甘蔗田,以略显笨拙却无比专注的姿态剥开甘蔗叶。

图为石书记教实践队成员剥甘蔗皮 

在石书记的指引下,队员们投入到现代农业技术——抛秧的实践中。嫩绿的秧苗从队员们手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看似轻盈的一抛,实则蕴含着对力道、角度和均匀性的微妙把握。在石书记的引领下,队员们也俯身加入抛秧的行列,在泥泞中感受着烈日下抛秧的艰辛。一分水田,在队员们手中渐次披上崭新的绿装。不远处,大型旋耕机正轰鸣作业,钢铁的犁铧深深切入沃土,翻卷起黑色的泥浪,现代机械的力量展现无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旁边几位年近六旬的农妇正娴熟地进行着传统的手工插秧。“现在都兴抛秧啦,比我们年轻时一棵棵弯腰插,省力多哩!”攀谈中,婶婶们由衷感慨,“多亏了石书记有本事,带着我们用科技种田,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脱贫了,心里也亮堂了!”她们不仅是石书记长期雇佣的帮手,更是乡村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的亲历者。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农民一起抛秧 

图为当地农民在田地抛秧 

好人讲堂,对话中感悟成长密码与价值真谛

晌午时分,在石玉莲工作室一场扎根大地、直抵心灵的座谈会拉开帷幕。洗净泥泞的石书记,以泥土般厚重质朴的语言,将她的人生故事与深邃思考娓娓道来,为实践队点亮思想火炬。

石书记深情回溯了自己的奋斗历程。童年跟随父亲下地的经历、养鸡牧牛喂猪的辛劳,进城务工创业的磨砺,自嘲“个子不高还胖”却始终心怀改变乡土的热望……她人生的转折点,是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学习。系统知识的滋养,如星火点燃了深耕农业的信念火炬。即便遭遇挫折萌生退意,在晚上回村途中看到老人依旧还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总能瞬间重燃她“为农民做点什么,为中国粮食增产做点什么”的热情。科技兴农的信念在此刻升华——这位坦言“从未学会骑自行车”的农家女,以惊人的毅力与对农业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峡江县“第一个女飞手”。握惯了锄头镰刀的手,坚定地握起了无人机摇杆,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以科技支撑的当代职业农民,乡亲们口中的“站在田埂上种田的女人”。

乡土铸魂,实践中锚定青春坐标与时代使命

座谈会后,石书记再次带领队员们走进田野。指尖轻轻抚过水稻那挺拔向上的茎秆,这细微而真切的触感,已然成为青春最深刻的烙印——它无声地诉说着成长的真谛。石书记以她沾满泥土的双手,为青年学子传递着不灭的火炬,让青春的梦想深深扎根于充满希望的田野。这堂用汗水浇灌、用初心书写的田间思政课雄辩地证明:“要多种田、种好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石玉莲书记合影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耕耘”实践队此行,是一次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深情溯源,更是一场沉浸式的国情教育与思想淬炼。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抛秧的短暂挥汗中,跟随着石书记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大地,用充满智慧的心田耕耘希望。这为青年学子镌刻下永恒的启示:最厚重的学问深植于广袤大地,最纯粹的初心绽放于无私奉献,最磅礴的力量蕴藏于亿万人民。

撰文 | 胡雅雯 戴静怡 樊文宇

图片 | 胡雅雯 戴静怡

审核 | 赵美岚 黄以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雅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