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红土育繁花:一部镌刻在红土地的“无字教材”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胡雅雯、戴静怡、樊文宇、李雪梅) 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凝聚青春力量,7月13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美岚老师带领“星火耕耘”实践队赴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开展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启一场向“土地”取经的成长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出发合影
金坪民族乡位于峡江县南部,是全省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多民族乡,在这里,既有世代居住的本土民族,还有因历史朝代更迭、战事、政策迁移而来或婚姻结缔嫁娶过来的民族。其中包括京、侗等八个少数民族。从1957年的金坪综合垦殖场到1979年的金坪华侨农场,再到如今的金坪民族乡,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一位侗族老兵密切相关。
图为民族风情馆少数民族雕塑
根脉:农耕文明中的文化守望
7月13日上午,赵美岚带领实践队来到金坪民族风情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之旅。赵美岚向“星火耕耘”实践队介绍了唯一一个海洋民族——京族。京族作为古代骆越人的后代,主要居住在越南涂山等地,在1979年前后,从越南北部迁徙至广西百色阳圩农场,后至江西金坪华侨农场定居,他们在这里以开垦种田为主,因地制宜,种植果树,发展生产,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赵美岚老师讲解
归途:从异域战场到赣鄱沃土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采访了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民族团结典型人物——黄世宁。“上面有山,前面有田,交通方便!”黄世宁朴实的话语,让他随归侨队伍跨越千里,从越南战场辗转至海南,广东等多个省份,最终选择了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迎接归侨的金坪华侨农场,只有零星板栗树和荒芜的坡地。“十几户人挤在土瓦房,茅草屋顶漏着雨。”回忆初至场景,他目光深邃。彼时的农场聚集了京、侗、傣、瑶、壮、苗、彝、畲八个少数民族同胞,与当地汉族村民组成“1+8”特殊家庭,他们怀揣“新生之民”的期盼,将农场更名为“新民村”。
图为越战老兵——黄世宁照片
图为实践队聆听黄世宁的故事
对土地的渴望是这群漂泊者最深的执念。“人就像树,离了土活不成!”黄世宁向实践队员解释当年的选择。“江西三大华侨农场——上高县敖山、峡江县金坪、金溪县秀谷。唯有金坪的酸性红壤适宜果树种植。”他带领大家在农技员指导下试种了柑橘、桃子、葡萄和翠冠梨等多种作物,将毕生经验融入农场实践,成功摆脱了颠沛流离,让昔日旧貌焕发新生。
几十年弹指一挥,几十年辛勤拼搏,九个民族人民共同建新家、造新村,推动民族共兴、乡村共富。远离故土,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生活。回望过去,他们寻觅着一代代先辈的文化记忆,守望民族的家园。
接力:农耕文化实践行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黄世宁带领多民族以农耕为基础的相处相融,构成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那些共挥的锄头、合编的竹筐、通婚的家庭,无不证明劳动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坚实桥梁。
通过学习这本“无字教材”,实践队员们已悄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当“星火耕耘”的旗帜掠过果园,新时代青年对农耕文明的传承,终将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躬行实践中,绽放出属于江农青年的思想之花。
撰文 | 胡雅雯、戴静怡、樊文宇、李雪梅
图片 | 胡雅雯、戴静怡
审核 | 赵美岚、黄以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雅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