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綦江,蝉鸣裹着稻香漫过田埂。重庆移通学院玉棠书院与横山书院联合组建的“心流·乡村振兴小分队”19名青年学子,带着草帽、扛着锄头、揣着反诈手册,一头扎进柏林村“柏雀林农庄”的果园,开启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他们用汗水浸润土地,用知识守护乡邻,在乡村振兴的"大课堂"里,交出了一份带着泥土芬芳的青春答卷。
心流·乡村振兴小分队成员
“汗滴禾下土”:果园里的“强农课”
7月3日清晨6点,柏林村“柏雀林农庄”的果园里已热闹起来。“这里草长得比人高,得用镰刀贴着地面割!”“注意别伤着果树根,清理完杂草要松松土!”农庄技术员王大叔一边示范,一边给队员们“打样”。
烈日下,队员们分成3组:一组挥镰割草,草屑沾满裤腿;一组握锄松土,指甲缝里塞满泥;一组弯腰拾捡,竹篓里很快堆起半人高的杂草。“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新闻里的词,今天蹲在果园里拔了一小时草,腰都直不起来,才明白农民伯伯的辛苦。”队员王瀚仪抹了把汗,手背上还留着草叶划的红印,“但看到清理后的果园亮堂堂的,老乡们说‘这下省了半个月人工’,突然觉得这点累值了!”
队员在果园除草
队员在果园除草
“唠嗑式宣讲”:街巷里的“平安盾”
“王奶奶,您手机里装国家反诈APP了吗?”7月4日下午,队员雷响敲开村民王奶奶的家门。老人刚从田埂间回来休息,手机屏幕停在一条“中奖短信”界面。“这是典型的诈骗!”雷响凑过去,指着短信里的“链接地址”解释,“正规中奖不会让先交手续费,您看,这个网址连备案号都没有……”
这样的对话,在柏林村的村巷里上演了20多场。队员们走村串户,带着“防诈套装”——反诈APP安装指南、防骗案例手册。针对留守老人,他们用方言讲“冒充公检法”的老套骗局;遇到带娃的宝妈,就掏出手机演示“儿童电话手表防走失”功能;碰到放暑假的孩子,便用动画片里的情节讲“野泳危险”。
队员为村民进行防诈宣传
队员为村民进行防诈宣传
队员为村民进行防诈宣传
“双向治愈”: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实践结束时,队员们的手掌磨出了茧子,晒成了“健康小麦色”,手机相册里却存满了珍贵的画面:农庄里老乡递来的冰镇西瓜、孩子们追着要“大学生哥哥”教画画、村头阿婆硬塞的煮玉米……“原以为是我们在帮助乡村,没想到被温暖的是自己。”队员梁博乐在实践日记里写道,“王奶奶塞给我的土鸡蛋,比任何奖品都珍贵;孩子们画给我的‘感谢卡’,让我突然懂了什么是‘被需要’。"
这场实践,不仅让学生在”汗水中成长“,更让乡村收获了”看得见的改变”:果园劳作缓解了农忙压力,反诈宣传织密了安全防线,更重要的是,在青年与乡土的碰撞中,埋下了“知农爱农”的种子。“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大工程’,现在才明白,每一个弯腰除草的动作、每一次入户宣讲的对话,都是在为乡村添砖加瓦。”队员刘强彬说。
心流·乡村振兴小分队合影
让青春在乡土里扎根生长
“这次‘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带队老师、玉棠书院学生发展导师莫辰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通过“书院+乡村”结对机制,让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从田间劳作到走村入户,从汗水浸透的衬衫到晒红的脸颊,“心流·乡村振兴小分队”用一周的实践证明:青春的模样,是蹲在田埂上拔草的专注,是敲开农家门宣讲的耐心,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定。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会上喊出的口号:“乡村振兴有我,青春奋斗无悔!”
撰文 | 贾林锋、方健春、王紫萱、李沛熹、李思瑶、王瀚仪
图片 | 谭婷婷、江欣祺、陈艺齐、沈叡
一审 | 梁博乐、邹迪锋
二审 | 吴华英、莫辰
三审 | 王江文、陈南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江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