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米可、肖雅丽)2025年7月初,怀化学院“文青新声”实践团在麻阳县兰里镇高坪村,开展了为期数日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他们深入乡村生活场景,巧妙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逢一遇六”赶集文化,以及日常的农家院落和村中教室,分阶段、分场景地推广普通话,让国家通用语言如细雨般浸润村民生活。
▲图为集市上摆放整齐的摊位。(罗天顺 摄)
集市实践:烟火摊位上的普通话课堂。在2025年7月5日的早上七点,“文青新声”实践团的推普摊位便成了高坪村集市的热闹一角。“大家跟着我读:‘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实践团的推普活动在清脆响亮的领读声中热闹开场。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团队精心准备了牙刷、毛巾、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奖品。只要完成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再录一段跟读普通话的小视频,就能免费领取。这样接地气的推广方式很快吸引了众多村民——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领到奖品笑得合不拢嘴,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一字一句认真跟读,就连集市上的摊主也暂时放下生意凑过来参与。乡音与普通话的交织,为传统的乡村集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图为实践团在集市中进行推普活动(罗天顺 摄)
趣味课堂:为童心播撒普通话种子。移步村中教室,实践团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普通话趣味课堂。队员们深知方言是孩子的母语根基,一句亲切的麻阳话问候“伢子”(孩子)瞬间拉近了距离。“咱们先听懂麻阳话,再学会用普通话说出来,好不好?”队员们拿着拼音卡片,巧妙地将常用方言词汇对应成普通话,并结合孩子们熟悉的赶集等生活场景进行教学。他们半蹲在课桌旁,耐心纠正发音,用小红花贴纸热情鼓励。孩子们在熟悉的方言底色上,渐渐绘出了普通话的新画卷。
▲图为实践团与学生们合照(吴意 摄)
入户暖心:从羞涩到开口的转变。避开赶集日的忙碌,“文青新声”实践团分成多组,带着印有常用语的手册和日用品走进高坪村的农家院落。入户之初,常遇拘谨,不少村民觉得学普通话是“难事”或“没必要”。队员们不急不躁,搬个小板凳坐下,先认真倾听村民用麻阳话聊家常、谈收成,建立起信任。聊到兴头处,队员们便自然地引入普通话,将村民刚说到的生活场景内容,用普通话示范出来。
几日走访下来,一些起初害羞的村民,再见队员时能主动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打招呼。从最初的羞涩躲闪,到主动开口请教,乡音里渐渐融入的普通话,成了院落里最温暖的“新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挨家挨户去推广普通话(米可 摄)
数日的推普活动,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却像细雨般渗透进高坪村的日常。从教室到院落,从课堂到集市,“文青新声”实践团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普通话慢慢成为村民沟通的“新工具”,也让这片乡土在保留乡音记忆的同时,多了一扇连接外界的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米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