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 | “龙跃炮龙”实践团聚焦非遗传承情感,共探文化认同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7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邹金伶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谢贵炎 邹金伶)为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后的心理机制,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情感延续与认同构建,7月4日,南宁理工学院“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奔赴广西宾阳县宾州镇,开启了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当地特色非遗“炮龙”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心理视角下的实地观察、深度访谈与互动实践,解析非遗传承中的情感联结、认同困境与创新可能。

体验中感知:非遗传承的情感底色

实践团首站走进宾阳“炮龙”协会与古城炮龙制坊,在触摸与参与中捕捉技艺传承的情感密码。面对老师傅编织竹篾时专注的眼神、粘贴鳞片时轻柔的动作,队员们观察到:每一道工序不仅是技艺的重复,更是匠人们对“龙”的敬畏、对传统的执念——这种情感投射让炮龙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载体。在亲手尝试编织炮龙骨架时,队员们因手法生疏频频出错,而胡师傅一句“慢慢来,这活儿得沉下心”的叮嘱,让大家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本质上是“耐心”“专注”等心理品质的代际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编织完成的炮龙骨架合影。供图冼雯婷

随后队员们有幸参与到“炮龙”表演彩排中,热闹氛围与大家的肢体张力形成强烈共鸣,印证了非遗表演对群体情感的凝聚作用。

图为“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成员表演后合影。 供图冼雯婷

访谈中深析:传承困境的心理动因

为挖掘“炮龙”文化传承的深层心理逻辑,实践团对传承人、居民、文化工作者展开“情感访谈”。非遗传承人邹师傅在讲述时,多次提及“舍不得”“放不下”:“小时候看炮龙,心里就觉得踏实;现在教徒弟,就怕这股‘踏实劲儿’断了。”这种对文化的情感依恋,正是他坚守数十年的核心动力。

图为古城炮龙制坊邹师傅在为实践团解答。供图李炜茵

然而,年轻一代的“疏离感”成为突出问题。或许大多年轻人觉得炮龙制作过程枯燥乏味,很难坚持,所以极少人想去学习这门技艺。队员们分析发现,这可能源于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心理冲突——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游戏等获得即时满足,而“炮龙”传承需要长期投入,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宣传如果总停留在“表演好看”,没讲清它和年轻人的关系,自然引不起关注。


此次活动中,实践团不仅记录了“炮龙”文化的传承现状,还揭示:非遗的生命力,源于人与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结。未来,团队将基于调研助力“炮龙”文化在新时代与大众重建情感共鸣,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图为“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成员出发宣传合影。 供图冼雯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