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与十六日,成都医学院“古韵中医”志愿服务团奔赴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书写担当。
访苗族村落,探历史发展脉络
十五日,志愿服务团首站抵达泸州市叙永县苗族特色村落,与当地村民交流民族文化、探寻红军足迹,并开启乡村探访之旅。
村落里,烤烟房随处可见。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中得知,烟草种植加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从种植、烤制到县内烟厂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交通方面,村庄从泥泞土路变为水泥公路,便利了村民出行;但农作物灌溉仍多使用尿素等化肥,团队向村民普及机械化灌溉新技术,为农业发展添助力。
交流中,苗族文化传承现状引发关注。苗绣曾是当地苗族服饰文化重要部分,却受现代化纺织技术冲击,村中鲜有人再手工制衣。走访时,一位苗家婆婆(杨家凤)展示手工缝制的苗族衣物,并演唱苗族歌曲,殷切希望苗歌、苗绣、吹芦笙等传统文化能传承给年轻一代,让民族文化根脉延续。
村中九十岁婆婆(熊子英)的讲述,带着大家回溯红色记忆。她儿时遇土匪强盗横行,村民不敢在家过夜,只能躲山洞;红军到来后,村民生活改善,不再为生存担忧。红色故事如鲜活教材,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红军带来的改变,领悟红色精神内涵。
图为采访村民和苗家婆婆展示苗绣。徐言语 供图
寻彝族非遗,悟文化传承使命
十六日,志愿服务团走进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户彝族非遗传承人家。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张安财(父亲)、张定国(儿子)交流,了解到父子俩多才多艺,会演奏二胡、唢呐、葫芦丝等乐器,张安财(父亲)创建的抖音号“六伯伯”粉丝近万,他还多次受政府邀请参与非遗表演,成为传播彝族文化的民间使者。
为展现彝族特色风土人情,父子身着彝族服饰,吹响手工制作的唢呐,敬酒歌、出嫁曲、爱情歌曲等多种曲风,让成员们沉浸式感受彝族音乐魅力。表演后采访得知,唢呐多为双人合奏,借旋律烘托气氛、让音乐更动人,这一独特演奏形式,是彝族文化在音乐领域的生动体现。
在技艺传承上,父子既是亲人也是师生,唢呐技艺多依靠家族传承。当地学校虽设唢呐课程,但更多依赖自学。张定国表示,自己四十余岁,却是当地掌握唢呐技艺最年轻的人,还未找到传承人,唢呐技艺传承面临断层困境,期待有人接过接力棒,让唢呐技艺继续传扬。
图为非遗传承人演奏唢呐。徐言语 供图
聚实践力量,促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水潦彝族乡之行,志愿服务团在探寻苗族村落历史、彝族非遗文化过程中,既领略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也发现非遗传承、乡村发展的现实难题。苗族文化传承受现代技术冲击,彝族唢呐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乡村农业灌溉技术待更新,这些都是乡村振兴路上需跨越的障碍。
图为团队合照。徐言语 供图
志愿服务团的到来,为破局带来希望。团队普及机械化灌溉新技术,助力农业发展;记录非遗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唤起社会对传承的关注。他们总结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未来也将在学习生活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注入青春动能,让“‘医’路同行”的青春力量,持续点亮乡土振兴之光。
撰文 | 钟依恬 张尹
图片 | 徐言语
审核 | 杨璧榕 邓杨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依恬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