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罗京 )武汉的暑气蒸腾着动车铁轨,武铁职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赵丽娟带领14名青年学生,踏入武汉动车段武汉动车运用车间。武汉动车段团委书记陈巍、车间书记续伟刚携先进职工代表何晨(高级技师、全路技术能手)、柯尊玮(技师、技术标兵)等全程接待,一场关于“工匠精神”的实践课,在钢铁机械的嗡鸣中悄然开课。
从“毫米级”坚守里,读懂匠心分量
“二号门→立体库→六号通道,车牌提前报备!” 车间团总支书记秦玉鹏的引导指令,揭开实践序幕。踏入教育展示室,秦玉鹏的讲解从“动车心脏”牵引电机展开:“转子轴的同轴度误差必须≤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4,每颗螺丝的力矩偏差不能超±3牛·米。” 他捏着检修扳手,指腹在刻度表上来回摩挲——这个守护动车12年的“老兵”,连讲解都带着“测量般”的严谨。创新工作室里,柯尊玮的声音带着温度:“这套自主研发的探伤工具,调试了107次才定型。” 他捧着获国家专利的“弧形检测架”,边缘打磨得锃亮。屏幕上的宣传片里,他和团队蹲在检修库角落,用手电筒逐寸扫描车轴的画面反复闪过——为了优化检测角度,他们曾连续7天“泡”在车间,记录下2000多个光影数据。98道南的检修库内,巡检机器人正沿着导轨“巡检”,秦玉鹏和北铁所工程师半跪在地上:“它每小时要完成20个点位检测,误差超过0.5毫米就会触发警报。” 七月的车间热浪袭人,他们额头的汗珠顺着护目镜滑落,却始终保持半蹲姿势,直到学生看清传感器的精准定位——这份“与毫米较真”的执着,让“工匠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
图为秦玉鹏学长就创新工作室为团队讲解介绍
座谈会上的“掏心窝”:把匠心拆成“方法论”
办公会议室里,动车段宣传片的光影熄灭后,学生们的提问直抵核心:“每天重复检修,怎么保持专注?”“技能竞赛要熬多少夜?”,何晨放下保温杯,指腹摩挲着布满老茧的手掌:“我有个‘故障笔记本’,三年记满五大本。去年处理轮对轴承异音,我连续三天守在检修台,画了23张示意图,把每个振动频率、温度变化都标出来——工匠精神就是把‘重复’熬成‘独特’ 。” 这位1992年出生的高级技师,曾在集团技能竞赛中熬夜打磨工艺,最终凭“全流程零误差”摘得全能第一。柯尊玮接过话头,翻出手机里的备赛视频:“你们看,我对着镜子练讲解,连手势角度都抠到15度——匠心藏在‘死磕细节’里 。” 这位1996年入职的技师,把“调试工具时的百次失败”“讲解词的二十版修改”当作成长注脚。当学生问及“新人如何突破”,车间党总支书记续伟刚补充:“跟着何晨学‘故障复盘’,跟着柯尊玮学‘工具创新’,把别人的匠心变成自己的方法,就是成长密码 。”
近30分钟的交流里,技术骨干们没讲半句大道理,却用“故障本”“镜子练习”“百次调试”,把“工匠精神”拆解成可触摸、可学习的行动指南,同时也给予团队项目高度评价。学生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专注=把每次检修当首秀”“创新=和工具死磕到底” 。
图为各优秀毕业学长、学姐在座谈会上为团队耐心答疑
离段时刻:带着“匠心种子”再出发
夕阳为动车镀上金辉时,队伍沿“会议室→六号通道→压风室→立体库→二号门”返程。学生小李的背包里,装着刚记下的“检修三字经”(查得细、调得准、记得住);小陈的手机里,存着何晨分享的“故障分析模板”——这些从车间里“淘”来的干货,比任何课本都更鲜活。
图为团队在武汉动车段的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没有刻意的“精神宣讲”,却让“工匠精神”具象成秦玉鹏对力矩的较真、柯尊玮对工具的死磕、何晨对故障的偏执。当青年学生带着满当当的“匠心种子”离开,武铁职院与武汉动车段的实践联结,早已在钢铁与汗水的碰撞中,埋下了培育行业新匠人的伏笔。未来,这些被“毫米级严谨”浸润的年轻人,终将把今日所学,变成守护中国高铁的新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