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传千年韵,绣承万缕情—— 华中农大学生团队探访恩施非遗馆 溯源土家文脉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5 2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雨平 赵文韬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轶鹏) 7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傩仪天工,‘码’上非遗”实践团队一行11人走进恩施州文化中心非遗馆,探寻土家山歌、哭嫁文化及土家族苗族绣花鞋垫制作工艺的传承脉络。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青年学子触摸到千年文脉的温度,更读懂了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力量。

歌承古韵,声载乡愁

“山歌传情,音韵入心,千年乡愁在歌声中流淌。”馆内一隅,实践队“十姊妹歌”州级非遗传承人张凤娥倾心交流。她指尖轻打节拍,解读这一土家族婚嫁歌谣:“新娘出阁时,姐妹们合唱此歌,既有对她未来生活的期许,更藏着对她扛起家庭责任的提醒。”在她的逐句教唱中,队员们学会了婉转曲调,更在歌声里品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厚重情感。 省级非遗传承人冉景海忆起往昔:“大集体时期,长辈们上坡劳作时总把山歌唱得震天响,我们娃娃耳濡目染,跟着哼着就会了。”他坦言,土家山歌从不是简单曲调,而是一代代人情感的“传声筒”——劳作时的情歌里,满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乡愁便在这一唱一和中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向张凤娥老师学唱姊妹歌  张毅摄

哭寄离情,唱传家道

“哭嫁声声,送别亲人,深情款款,愿一生安好。”土家族哭嫁文化的独特韵味,让队员们驻足良久。省级非遗传承人谢小苹介绍:新娘出嫁当日,姐妹们齐唱的“哭嫁歌”,既是难舍的送别曲,更是对新娘家庭责任的叮嘱。 她对比地域差异:“湖南哭嫁多是边哭边唱,浑然一体;咱土家哭嫁则‘哭’‘唱’分离,哭是真性情流露,唱是心里话倾诉,各有讲究。”谈及传承,谢小苹眼中有暖意:“前些年差点断了根,还好这几年文化复兴,年轻人愿意学了,这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对先辈智慧的尊重。”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赵文韬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谢小苹 高雨平摄

针缝岁月,线缀匠心

“针线交织,岁月流转,手艺传承如同世代不变的誓言。”绣花鞋垫工艺展区内,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银菊的讲述带着时光厚度。她指着半成品鞋垫,说起三代人的坚守:“儿子是县级传承人,六岁孙儿跟着我捏针,一家人接力干这事,就为不让老手艺断根。”这份执着,让队员们心头一热。 在土家苗族婚嫁习俗中,绣花鞋垫是“定情信物”,纹样藏着民族图腾与生活智慧。周银菊捻起针线示范:“好鞋垫得‘针脚匀、质地实’,一针一线都有讲究。”她望着作品,语气坚定:“只要还能动,我就一直做下去,得让年轻人知道,这手艺里藏着多少汗水与坚持。”走出非遗馆时,夕阳为馆檐镀上金边。此次探访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在传承人掌心的温度里、在代代相传的故事里鲜活生长的生命。

图为实践队长陈思远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银菊交流 高雨平摄

“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文化自信为笔、实际行动为墨,把这份坚守写进青春里。”实践团队全体队员一致表示,千年文脉在年轻一代的守护中,应当续写更绵长的传承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轶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