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渐浓。7 月 11 日,瑞昇归雁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队员们再次背起行囊,沿着韩江支流的蜿蜒水道,重返潮州市潮安区大吴村。这座藏匿于粤东水乡的古村落,因传承 800 余年的大吴泥塑声名远播。时隔半年,当实践团成员再次踏入村口那座镌刻着 “泥塑之乡” 的石牌坊时,心中满怀对非遗新生的期待 。
破传统之茧,展创新之翼
大吴泥塑,作为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遐迩。寒假期间,实践团成员们初次拜访大吴泥塑博物馆时,就被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深深吸引。然而,同学们也注意到,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停留在传统故事与历史人物上,似乎与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有所脱节。于是,同学们向大吴泥塑非遗传承人潘幼芬老师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希望能够引入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题材,让大吴泥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天,实践团再次走进大吴泥塑博物馆,惊喜地发现馆内新增了许多全新题材的作品。“这是采纳了你们寒假提出的——希望引入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题材建议后的尝试。”潘幼芬老师接纳了同学们的意见,并进行了大胆创新,创作出了许多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大吴泥塑的传统技艺,更融入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从反映现代生活的场景到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从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到对当下社会热点的生动呈现,每一件作品都让同学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在创新道路上的勇敢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方寸泥塑中浑然天成。据潘老师介绍,新题材作品推出后,年轻参观者占比从原本的 15% 提升至 40%,社交媒体上带 #大吴泥塑新花样# 话题的帖子已超过 2000 条。
实践团成员还注意到,展厅增设了 “互动创作角”,摆放着简化版泥塑工具和素坯。“以前怕年轻人觉得泥塑门槛高,现在提供半成品让大家体验彩绘,上周还有中学生创作了‘动漫角色 + 潮剧脸谱’的混搭作品。” 潘老师笑着说,这种轻量化体验让非遗从 “观赏品” 变成了 “参与品”。
AR 科技让非遗 “活” 起来啦
此次回访,实践团成员还发现了一大亮点——寒假期间实践团为大吴泥塑博物馆设计的AR大吴泥塑数据模型有了新的进展。团队成员们戴上AR眼镜,对数据模型进行了实地实验。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同学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模型的细节,也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同学们认真记录下每一个问题,准备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AR数据模型,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助力非遗传承。
在今天的回访中,实践团不仅看到了大吴泥塑在题材创新上的突破,更感受到了科技与非遗结合的巨大潜力。通过AR技术,大吴泥塑的展示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AR设备,看到泥塑作品的立体展示、动态演示以及背后的故事介绍。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创新和科技来 “搭把手”,大吴泥塑 “玩转” 新时代
今天的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非遗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而科技的助力,更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学们相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和科技的支持,大吴泥塑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未来,瑞昇归雁实践团将继续关注大吴泥塑的发展,用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一起期待,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在科技的助力下,大吴泥塑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伟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