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铜梁龙韵,红色薪火”实践团走进铜梁龙艺术团训练场地,开启“探秘中华龙韵”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的艺术魅力与传承脉络,成员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图为铜梁龙艺术团进行动作展示 吴佳音摄)
活动开始,传承团先系统学习了铜梁龙舞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通过文献资料与影像展示,成员们梳理出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从早期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逐步演变为节庆庆典中的核心表演,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讲解中,铜梁龙舞的文化内涵被深入阐释:作为龙图腾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祥瑞的期盼;作为集体表演艺术,它凝聚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作为地方文化符号,它维系着区域社群的文化认同。同步开展的动作技巧讲解,则围绕握把方式、步伐节奏、身体协调等基础要素展开,为后续体验打下理论基础。
(图为艺术团成员进行表演 吴佳音摄)
理论学习后,实践团观看了铜梁龙艺术团的专业表演。随着鼓乐声起,舞龙队员们操控着彩龙登场,“8字绕环”“穿花”“卷浪”等经典动作连贯呈现。巨龙时而腾空如凌云,时而盘旋似游龙,队员们整齐划一的步伐与默契配合,将铜梁龙舞的磅礴气势与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既保留了传统套路的古朴韵味,又融入现代编排的艺术张力,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专业水准。
表演结束后,成员们进行上手体验。专业教练先将实践团成员按龙身部位分组,结合刚才表演中的动作细节进行针对性指导:持龙头者需掌控方向与节奏,中段队员要保持龙身弧度,龙尾则需灵活配合整体动线。指导中,教练不时纠正成员的握杆角度,示范如何通过腰部发力带动龙身起伏,并提醒大家关注身旁队友的步伐频率。在练习“直线行进”时,针对龙身高低不齐的问题,教练告诉大家要通过眼神余光保持高度协调。成员们在反复调整中逐渐找到配合默契,当完整完成一组动作时,现场响起自发的掌声,进行互动时既有专业纠正,也有鼓励与肯定。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体验 吴佳音摄)
体验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梳理对铜梁龙舞的认知,既认识到这项非遗不仅有精湛表演,更承载深厚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还交流了艺术团通过梯队培养、教材编撰、创新表演等让传统技艺焕发当代生机的传承经验,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实践范本。成员们不仅领略了铜梁龙舞的艺术风采,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意义。正如舞动的巨龙象征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相信在新一代青年的参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让“龙韵”文化在新时代持续传递。(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铜梁龙韵,红色薪火”实践团)通讯员:李嘉琪 周诗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诗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