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墨翟削木制鸢探飞天之秘,今有少年裁纸为弓解力学之谜。重庆师范大学科普培训基地志愿者走进万州中学,以“科教筑梦 助力双减”暑期送教活动为契机,将一张铜版纸变为探索宇宙的“钥匙”,让一勺小苏打成为解读地球的“密码”,在巴渝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科普教育的华美篇章。
裁云为弓矢 方寸显智慧
《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千年造物智慧在万州课堂焕发新生。当志愿者展开铜版纸发问:“片纸能否破风?”孩子们眼中立刻闪烁起探索的光芒。裁成长弓,卷作利箭,电胶带缠绕间,是少年们对空气动力学的初次探索。有的将箭羽折成蝶翼,有的把弓臂塑成玄月,每一次裁剪都是思维的跃动,每一道折痕都是智慧的印记。
(图为小学生制作气弓箭)
打靶场上,稚嫩的手掌拉满自制纸弓,“咻——”的破空声中,箭簇划破凝滞空气。当有孩子将三角翼箭精准射入靶心时,掌声与惊叹声瞬间响彻教室。志愿者适时引入“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的古训,将牛顿定律与古代力学智慧相融,让抽象公式化作可触摸的科学奇迹。这方寸之间的纸弓,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好奇,更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探索精神。
(图为志愿者老师指导小学生打靶)
匙藏地火 醋浪演变迁
“地脉千年熔作火,一朝喷薄裂青天。”在科学阅读课上,志愿者以诗句为引,带领孩子们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超轻粘土堆叠的火山模型下,太空杯构筑的喷发口蓄势待发。当白醋邂逅小苏打,洗洁精化作泡沫岩浆,橙红色的“熔岩”瞬间喷涌而出,仿佛重现了《水经注》中“汤汤洪水方割”的壮阔景象。
“为什么岩浆是红色的?”“喷发前大地会有预兆吗?”面对孩子们连珠炮般的提问,志愿者援引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地质记载,将酸碱中和反应与板块运动学说娓娓道来。孩子们注视着翻涌的“岩浆”,恍然惊觉厨房常见的材料里,竟藏着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奥秘。这场指尖上的火山实验,既是对自然奇观的复刻,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
“青春飞扬·科韵渝夏”团队“科创筑梦,助力双减”暑期“三下乡”科学课程送教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但科学教育将会一直在路上。当课堂科学之火邂逅“双减”政策之风,恰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次科普送教活动,是知识甘霖润泽童心,是创新火种点燃梦想,是科教兴国蓝图上的生动注脚。从纸张到酸碱,变的是实验材料;从古籍到实验,不变的是探索精神。志愿者们以匠心育新苗,让科学走出课本,化作可触之实、可感之妙、可悟之深。相信在更多这样润物无声的科普活动中,科学的种子定能在少年心中生根,在时代沃土中拔节,在民族复兴的天空中绽放创新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慧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