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王蓉)7月4日至5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州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恩施,开展“美丽恩施・青春行动”专项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蒋子祥、竹编手工艺师傅陈光富,实地考察蓝焙茶业有限公司生态有机茶园,参观恩施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与生态保护的交织中,探寻恩施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之路。
蒸青守艺,茶韵新生
7月4日上午,实践第一站,队员们来到了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恩施玉露的奥秘。“蒸青工艺是恩施玉露的根,丢了根,茶就没了魂”,州级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蓝焙茶业董事长蒋子祥手持茶筛,向实践队员详解恩施玉露的核心技艺。作为深耕茶领域26年的“荆楚工匠”,他将“守传统”与“求创新”的平衡之道娓娓道来。
▲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蒋子祥 王蓉摄
蒋子祥介绍,蒸青是中国绿茶最古老的杀青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鲜爽与“三绿”特质。尽管市场一度偏好浓香型炒青茶,他仍坚持以蒸青工艺为核心,同时推动生产线从手工向智能化升级,“现在3人班组就能完成过去12人的工作量,但九大工序的精髓一点没少。”他谈到。公司还参与“万企兴万村”等活动,通过就业培训、订单收购、带动11768农户从事茶叶种植、生产,每斤鲜叶收购价高于市场价,问及这些时他只说:“茶离不开茶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图为实践团队与蒋子祥合影 周子琳摄
生态茶园,共生之道
“恩施的富硒土壤是天然优势,守住生态,才能有好茶叶”茶园负责人刘少艺主管带领实践队走进蓝焙玉露桃花园。665亩的有机茶园,藏着生态种植的“老办法”——人工除草替代除草剂,生物防治取代化学农药,肥料只用腐熟有机肥。漫山茶树间,茶树和桃花树错落分布,几位农户正弯腰手工除草。团队实地考察发现,茶园土壤呈灰紫色,结构质地紧实,温湿度适宜,这主要是由于茶园配备的智慧管理系统会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数据,从而便于精准维持茶树生长环境。
▲图为实践队生态有机茶园实地调查 周子琳摄
▲图为刘少艺为队员讲解智慧茶园系统 周子琳摄
匠心解密,竹韵非遗
次日,团队来到老陈竹编店,这是竹编老艺人陈光富的小店。满屋的竹编器物中,直径不足10厘米箩筐的格外精巧——这是手工编织的“非遗密码”。“每根竹条要削到8层,编一个竹篮最少得耗一天。”72岁的陈师傅手指翻飞,竹篾在他掌心成了活物。
▲图为采访竹编手工艺人陈光富 周子琳摄
陈光富从事竹编30余年,从农用簸箕到文创摆件皆能驾驭。他坦言,年轻人耐不住这份苦,“学编简单花样容易,要做到篾条均匀、接口无痕,没个十年八年练不出来。”如今,他的作品因美观实用、精巧工艺受到关注,竹编箩筐订单渐多,他笑着谈道:“只要有人还需要,这门手艺就有奔头。”
▲图为实践队与陈师傅合影 周子琳摄
▲图为队员参观恩施博物馆 周子琳摄
两天的实践中,从蒋子祥的“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到陈光富的“编竹如做人,踏实才立得住”;从有机茶园的生态循环,到博物馆里的文脉延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恩施的“美丽”既在于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更在于非遗技艺的生生不息。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团队将走进民众身边,聚焦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撰稿| 王蓉
图片| 周子琳 王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