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信下乡团”一行10人,赴湖南省益阳市开展乡村振兴三下乡实践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三周文化广场、益阳古城、明清古巷三大地标,观察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的融合现状,结合电子科技专业视角,为当地文化助振兴探索可行方向。
清晨的三周文化广场上,晨练的居民伴着舒缓的音乐舒展身体。“这里就像个中转站,城里游客想了解周边乡村的景点、特产,大多会先来这儿看看。”团队中的益阳本地成员介绍,广场宣传栏每月更新一次内容,涵盖附近村落的采摘园开放时间、农家菜推荐等信息,但常有游客反映信息不够及时。
团队发现,广场的旅游信息传播虽有成效,但存在信息分散、滞后的问题。结合电子科技领域对“信息互联”的研究思路,成员们认为可从“打通信息节点”入手,构建简单的信息共享逻辑,让文化场所的游客流量、乡村消费点的服务信息实现基础互通,减少信息壁垒。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益阳古城的青灰色城墙上,砖石缝隙间的杂草与墙顶的瓦松见证着岁月流转。城墙内侧,一块“光绪年间重修”的石碑虽边缘风化,字迹仍清晰可辨。“湘信下乡团”成员们沿着城墙缓步前行,本地成员俯身观察城墙砖石的磨损程度,向团队成员解释:“古城的保护修缮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比如城墙修复时雇佣的工匠多来自周边村庄,既解决了就业,又让村民参与到文化保护中。”
城门洞内,一位中年男子正对着城墙吹奏萨克斯,旋律在空旷处形成独特回响。见团队成员驻足,男子主动介绍:“我是附近村的,农闲时来这表演,不少游客会跟着去村里的农家乐吃饭。”
面对古城的保护需求,团队注意到人工监测城墙状态存在效率不足的问题。从电子科技中“精准监测”的技术逻辑出发,成员们认为可探索更科学的监测思路,比如通过分析城墙风化、砖石位移的规律,设计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利用简单的技术工具辅助人工记录,为保护修缮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走进相邻的明清古巷,巷弄幽深,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马头墙高低错落,黛瓦在光影中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团队行至古巷中段时,一阵清脆明快的花鼓戏唱腔传来,只见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民间艺人正搭起简易戏台表演,周围聚集着十余名游客和村民驻足观看,喝彩声不时响起。
“这是我们本地的花鼓戏,农闲时就来古巷表演,游客爱听,看完还会去旁边买特产、住民宿。”一位负责敲锣的艺人趁着换场间隙向团队介绍,古巷的文化氛围越浓,来消费的游客就越多,周边村民的茶叶、笋干也卖得更俏了。
大家表示,此次益阳之行收集到的文化资源活化案例,为后续结合专业探索技术赋能路径提供了鲜活素材。团队将梳理调研数据,从信息互通、资源整合等角度提出建议,助力当地文化振兴实践。(通讯员:张玳熔 周崔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