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解密红色记忆:武昌理工学院智创先锋红色“青骑兵”志愿服务团调研百年老屋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张伟晨 黄珍琦 刘逸飞 刘涌潮)7月9日,智创先锋红色“青骑兵”志愿服务团深入建始县景阳镇大树垭村,针对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展开调研。团队聚焦“结构加固、文旅价值、用户需求”这三大核心命题,促使老屋保护与活化的思路逐渐清晰,力求在守护历史肌理的同时,探寻乡村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在老屋现场,团队成员杜佳龙指着开裂的木柱提出改建构想:“这栋房屋有百年历史了,得拿出一套科学的改造方案。”队长付光璟直击关键:“再老的建筑也得加固才能使用,首先要明确它的价值和未来使用者需求”一番讨论过后,团队形成共识,先筑牢安全根基,再挖掘文旅潜力。建筑专业的团队成员郑文涛结合专业知识规划路径:“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的建筑工艺与现代加固技术结合,尽量保证老屋原来的样子。”
同时,为了最大化保留老屋的历史韵味,团队还决定在改造中融入当地特色元素,让老屋成为展现乡村文化的新窗口。另一名成员提出:“我们可以将老屋的故事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设计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感受历史的温度。”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赞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不仅能提升老屋的利用率,还能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村民的需求和期望。他们发现,村民们非常希望老屋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并成为他们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团队在改造方案中也充分考虑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让改造后的老屋既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髓。
调研结束后,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智创先锋红色“青骑兵”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付光璟,他表示:“对百年建筑的改造设想,往往要兼具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代需求的洞察。既不能让老建筑沦为 ‘标本式’ 的静态存在,也反对过度商业化的 ‘破坏性更新’,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创造性转化,让百年建筑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服务当下生活的 ‘活态载体’。”(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珍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