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用示范与推广应用团队,前往吉安市新干县,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实割测产,团队以专业为笔、科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书写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篇章,用青春力量赋能农业发展,让科技之光点亮“稻作新篇”。
初至新干:锚定测产,筹备先行
七月的吉安市新干县,连片稻田泛起层层稻浪,在夏日微风中涌动着丰收的期待。团队一行抵达新干县,便马不停蹄投入准备工作。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实割测产,是检验农业新技术成效的“试金石”,关乎农民收成,更牵系农业绿色发展大局。依据“新干早稻取样测产试验”原理,团队提前规划、细化分工,从技术流程到人员职责,逐一明确,力求每个环节精准可控,为测产工作筑牢组织根基。
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社深度对接,团队全面摸排试验田“家底”:前期应用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田块,因施肥处理不同,形成多样试验场景,如同待解的农业“谜题矩阵”。成员们备齐密封袋、取土铲等取样工具,细致调试测亩仪、手机测量APP,让每一件“武器”状态就绪,期待从田块中挖掘精准数据,为后续测产打开“数据之门”。
▲图为调试测亩仪
取样攻坚:解码田块,精准探因
▲图为用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
▲图为给稻穗样本称重
当日,取样工作有序推进,成为测产关键前序。稻穗取样环节,团队严守规范:每个田块随机取样5次,混合装入密封袋,两次取土间隔不低于5米,5次取土重量精准控制在1-2kg。成员们穿梭田埂,目光紧锁取样点,用取土铲轻挖慢取,将12个田块、5种处理的稻穗样本,细致标注后收入袋中——这些样本,是解码土壤肥力、环境影响的“密码本”,藏着水稻生长的隐形线索。
测量田块面积时,团队采用“测亩仪+APP验证”双保险:手持测亩仪绕田块边缘行走,每个田块采集3次数据取平均,测亩仪精准记录轮廓,手机测量APP同步校验。成员们严谨操作,让每块试验田的面积数据经得起推敲,为测产筑牢“空间标尺”。
▲图为团队成员下田数有效穗数
考种环节,团队聚焦“有效穗数”:在每个田块随机调查30穴,逐穴清点、记录,筛选出每穗结实粒数5粒以上的有效穗。以标记T1-1的田块为例,成员们蹲下身子,数穗、记粒、算平均,而后选取有效穗15-18的稻穗装袋。割刀利落斩断稻穗,标签纸清晰标注信息,网袋妥善收纳样本——每一步都饱含对农业科技的敬畏,只为留存最真实的稻作“基因样本”,为测产提供关键生物数据。
实践深耕:播撒希望,赋能振兴
▲图为指导老师在田间记录测产数据
在吉安的首日实践,团队用专业与专注为测产筑牢数据根基。田间采集的样本与数据,如同播撒在农业现代化土壤里的希望种子,待后续测产验证发芽,见证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实效。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的合照
在乡村振兴版图中,新干这片稻田是重要拼图。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用示范与推广应用团队借“三下乡”契机,将实验室理论搬入现实田野,让科技成果从“纸上公式”变为“田间实践”。他们期待以精准测产为支点,为新干水稻种植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农业新技术落地生根,助力农民丰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夕阳余晖铺满稻田,团队成员满怀憧憬——盼7月7日实割测产,收获科技赋能的硕果,让今夏“三下乡”,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的“科技助农”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