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曾鑫源、郑好)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饲尔无疫”实践队以“科技赋能养殖,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深入福建漳州科技小院,在水产养殖一线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将实验室里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田间塘头的生产力,在闽南海域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兴农答卷。
“饲尔无疫”实践队首站抵达福建龙海对虾科技小院与“小院子,大作为”科技小院实践服务队联合开展实地调研。
▲图1 实践队赴龙海对虾科技小院
在标准化养殖车间内,技术员现场演示了智能饲料搅拌、水质检测等系统。在整个演示过程中,两队成员全神贯注,不时提出疑问,技术员也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交流氛围热烈而浓厚。
▲图2 专家向团队介绍饲料搅拌过程
▲结束首站调研后,实践队来到福建漳州大径海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科技小院。在这里,他们跟随专家的讲解,系统学习了海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先进模式。
▲图3 实践队赴漳州大径海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科技小院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闭环水循环系统,实现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与生态净化的协同。系统通过定向水流将高密度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污染物高效富集至处理区。生态净化模块利用火山石(多孔吸附载体,富集海洋特异性的硝化/反硝化菌群,驱动氨氮、亚硝酸盐的生物氧化与脱氮)、贝壳(缓释钙质调节pH与碱度,强化絮凝及矿物补给)及耐盐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盐并泌氧优化微环境)的多级协同作用,深度去除尾水中的溶解态与颗粒态污染物(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等)及潜在病原体。净化后的海水回流至养殖桶复用。此设计显著突破传统养殖密度限制,提升单位水体生物负载能力,同时大幅削减外源水依赖与污染排放,通过水、营养盐的内部循环降低环境胁迫与病害风险,达成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海水养殖模式。在这种新养殖模式下,鱼类个体规格均匀,病害明显减少,成活率与生长效率显著提升,同时还实现了节水减排,为生态养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图4 实践队跟随专家学习先进养殖模式
不仅如此,实践队还学习了巡塘技巧,记录水温、溶解氧等数据,分析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学习,实践队员们对海水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作用。
▲图5 专家讲解养殖技巧
最后一站,实践队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热忱,踏入漳州阿伟水族大口黑鲈良种场——这里同时也是集美大学观赏水族科技小院的共建基地,一场关于大口黑鲈苗种繁育与病害防控的"田间课堂"就此拉开帷幕。实践队走进大口黑鲈人工繁育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池映入眼帘,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大大小小的鱼苗在其中穿梭游弋。大家认真观察大口黑鲈鱼苗,并向技术人员了解大口黑鲈的繁育过程,育苗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类及解决办法。谈及病害防控,实践队员向技术人员展示了团队研发的“鱼类新型抗虹彩病毒功能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地预防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爆发。
▲调研中,实践队与技术人员围绕“大口黑鲈苗种病害防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结合产业痛点,实践队明确后续研究与实践重点:聚焦优质亲本选育、病害绿色防控等核心环节,开展产学研协同研究;联动养殖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苗种培育—市场对接”示范体系,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助力产业降本增效。
▲图6 实践队调研漳州阿伟水族大口黑鲈良种场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水族科技小院基地,小院技术人员介绍了目前繁育的观赏鱼品种,有金鱼、蝴蝶鲤、锦鲤、血鹦鹉、泰国兰鲨、巨骨蛇鱼、龙鱼、淡水鲨鱼等,看到各种颜色的观赏鱼,队员们一饱眼福,欣喜不已。该基地常年设有亲子观赏鱼主题休闲活动、高校渔业研学活动及钓鱼活动等,将渔业观赏与科普、研学融会贯通,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图7 实践队调研南靖观赏水族科技小院
这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碰撞,不仅让他们锚定了专业知识在渔业绿色转型中的关键坐标,更让“科技赋能”从抽象概念升维为可感知、可实践的使命担当,正如他们在实训中感悟到的:当理论在泥塘边扎根、数据在鱼塘里验证,守护“蓝色粮仓”的种子已在心田抽芽,而集美大学“饲尔无疫”实践团队也正以这样的专业实践,将知识与乡村养殖实际紧密结合,既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也在实践中锤炼青年担当。实践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基层,以科技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撰文 | 曾鑫源、郑好
图片 | 苏冠宇、许心蕾、陈文澜
审核 |邹鹏飞、叶坤、刘一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