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助农连四海,田埂听言润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3 2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悦悦 缪晴 俞舒涵 王瀚墨 易美琳 何江伟 钟愉雯 范舒婷 彭永明   阅读 82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分赴徐溪村与郊源村同步开展行动,以青春热忱滋养乡村大地,用真挚情感搭建服务桥梁。

数字赋能:豆角香飘云端引万人瞩目

在徐溪村郁郁葱葱的田埂旁,助农直播间架起了一条通往市场的“数字高速路”。实践队员们化身直播主播,手持清晨刚采摘的鲜嫩豆角,从田间种植的点滴故事讲到家常烹饪的实用妙招。直播间人气不断攀升,最高在线人数达到220余人,累计吸引超过四万人次观看。当日下午,150斤带着露水清香的豆角被抢购一空。订单数字的不断跳动,折射出青年智慧为传统农业注入的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小屏幕”撬动“大市场”的生动写照。

图为实践队员在徐溪村直播带货,助力豆角销售

田垄藏锋:布衣丹心映照时代星河

另一组队员走进郊源村,在语言隔阂中遇见了一位藏在田埂间的 “老黄牛”。84 岁的许英辉从未坐过办公室,62 年党龄里,他始终是泥土里刨食的庄稼汉 —— 可当那口混着泥腥味的乡音反复砸出 “为人民服务” 时,队员们忽然读懂:有些重量,从不需要职位来垫高。

他佝偻着背,指节粗大如老树根,说的却是村里水渠该往哪修、谁家的困难该先帮。谈及近年村里通了水泥路,浑浊的眼睛忽然发亮:“党让日子变好,咱就该盯着更好的日子奔!”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这双踩了一辈子田垄的脚,丈量的都是民生的短长;这张沾着晨露的嘴,念叨的全是社会往前赶的光景。当 84 岁的许英辉蹲在田埂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插秧的行距,那带着乡音的 “要踏实、要向前”,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他不是公职人员,却把 “社会发展” 四个字,种进了每一季庄稼里,刻在了每一次邻里互助中。队员们忽然明白:平凡的泥土里,最能长出不凡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郊源村与老党员亲切交流,聆听初心故事

语塞情通:躬身植绿暖透孤寂岁月

在探访94岁孤寡老人时,方言成为沟通的障碍,却无法阻隔温情的传递。队员们紧紧握住老人布满沟壑的双手,从零星可辨的词汇和湿润的眼角中,读懂了她半生孤寂的辛酸。没有顺畅的交流,但无声的陪伴、轻柔的搀扶和真诚的微笑,已让老屋重新漾起久违的暖意。临别时,队员们走进泥泞的水田,以躬身栽种秧苗的行动回应老党员的殷切嘱托——俯首泥土的青春,终将读懂大地最深沉的语言。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老人讲话、与老人交谈

当直播间的数字浪潮与田野间的方言暖流在首日交汇,“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的旗帜迎风招展。徐溪村的四万次云端点击,奏响数字助农的嘹亮号角;郊源村紧握的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诉说着血脉相连的无声誓言。方言或许晦涩,但为民初心澄澈如泉;屏幕虽隔千里,但助农真情近在咫尺。这一天,青春在泥土与云端同时扎根——它攀附在豆角藤蔓缠绕的竹架上,更绽放在青年学子为孤寂生命点亮灯火的掌心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由这双重视野下的真挚奔赴,徐徐展开充满温度的序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永明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