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及其近旁的张英、张廷玉父子故居,迎来了一批专注的探访者——蚌埠学院“宜城探古韵,青春传文心”中华文化传承团。这支队伍此行目的明确: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深入感受“让他三尺”谦让精神的发源地,实地探寻张氏家族显赫背后沉淀的家风密码,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建筑遗存中的脉动。
图为六尺巷正门墙上。周辉 供图
青石窄巷 礼让之始
青石板铺就的六尺巷,宽仅六尺(实测1.8米),狭长幽深。讲解员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她立于刻有“礼让”二字的牌坊下,手指巷弄,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退让,”她强调,“更是张英大学士‘礼让自持、敦睦乡邻’的胸襟与智慧在空间上的具象化体现,是张氏家族‘和为贵’家风的生动外延。”实践队员们认真静听,目光扫过两侧斑驳的高墙,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透过砖石扑面而来。
图为实践队员们聆听讲解员介绍六尺巷。周辉 供图
府邸深院 家训如磐
带着对“礼让”精神起源的初步认知,实践团移步至紧邻六尺巷的张英、张廷玉故居(宰相府)。踏入这座承载着三百年风雨的府邸,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讲解员引导大家驻足于正堂悬挂的“礼让遗风”匾额前,详细解读了张氏家族“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核心家训。“张英不仅以此处理邻里关系,更将‘谦退’‘礼让’作为修身齐家的圭臬,”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封家书的复制品说道,“他在给子弟的信中反复告诫:‘终生让路,不失尺寸’,要求家人律己宽人,这成为张家数代显宦而不骄纵的重要基石。”
在故居的书房区域,张廷玉作为清代配享太庙的汉臣,其严谨务实、清廉自律的作风成为讲解的重点。“张廷玉深受父亲影响,恪守‘敬、慎、勤’三字箴言。”讲解员特别提到故居内一幅张廷玉手书对联的复制品: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讲解员解释道:“这不仅是为官箴言,更是张氏家族对后代‘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的深切期许,体现了家风在代际间的严格承袭。”实践团成员们纷纷驻足抄录,从这些具体的实物和训诫中,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显赫家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
心尺初成 遗风新思
步出张氏故居,回望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门庭与近在咫尺的六尺巷,蚌埠学院“宜城探古韵,青春传文心”实践团的实践队员们心中沉淀的,已不仅仅是一次文化景点的参观记录。他们用脚步丈量了那条闻名天下的六尺窄巷,更在讲解员的深度引导下,于张英、张廷玉故居的一砖一瓦、一字一训中,丈量了一个显赫家族数百年传承的精神尺度与家风厚度。这场沉浸式的文化探访证明:优秀的传统家风,绝非尘封于古籍或高悬于匾额的教条,而是蕴藏于“让他三尺”的豁达胸襟、“惜衣惜食”的朴素生活、“敬慎勤”的立身准则之中。它们穿越时空,在当代青年的凝视与思考中,依然闪烁着指引人际和谐与个人修为的温润光芒,等待着被理解、被传承、被赋予新的时代活力。(通讯员 周辉)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老师在六尺巷合影。常一博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