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古戏台作为承载戏曲文化、民俗传统与建筑艺术的复合型文化遗产,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古戏台 2000 余座,构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统戏台建筑群。这些古戏台不仅是抬梁斗拱、飞檐藻井的建筑艺术典范,更承载着赣剧、弋阳腔等独特的声腔记忆,以及宗族祭祀、节庆演剧等丰富民俗传统。其中,景德镇市乐平市凭借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建筑群,被誉为 “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在乐平市 400 多座古戏台中,7 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藻井彩绘中的 “三雕一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工艺,以精湛技艺与华丽风格,被赞为 “东方巴洛克”。仅明代浒崦戏台,单体木雕构件就超 2000 件,雕刻内容广泛涵盖神话传说、戏曲场景、民俗生活等主题,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内涵。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存续危机。实地调研数据显示,38.7% 的戏台存在梁架歪闪、柱础沉降等结构性损伤,62.3% 的彩绘出现颜料剥落、褪色问题。同时,弋阳腔、青阳腔等地方戏曲的传承团体数量锐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27 个减少至 2023 年的 19 个,现存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 67.5 岁,年轻受众占比不足 15%。这一危机本质上是农耕文明遗产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系统性衰退。传统的修缮维护与口传心授模式,已难以抵御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而数字化转型虽带来新希望,却因技术短板陷入新困境。现有数字化实践存在数据精度不足、技术碎片化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构建系统化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从 “物理存档” 到 “数字重生”:构建全维度保护模型
数字化保护的核心目标,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实现 “原真性” 再生。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中的 “原真性” 原则(ICOMOS《威尼斯宪章》),数字化保护需完整呈现古戏台从建筑形态到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基于此,可构建 “三维数据采集 - 虚拟场景复原 - 文化价值阐释” 的数字化保护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高精度测绘获取戏台空间信息,其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最终借助数字叙事实现文化价值的现代转译。此过程深度融合数字人文理论中 “技术赋能文化再生产” 理念,通过创新数字叙事方式,重构戏台文化传播范式,有效解决传统保护方式中文化阐释不足的难题。通过这一完整链条,不仅能精准记录戏台的建筑细节,更能激活其深厚的文化灵魂。
在数据采集环节,激光雷达、无人机与显微摄影组成 “空天地” 监测网络,实现对戏台建筑及其装饰细节的全方位数据采集。以乐平古戏台群试点项目为例,采用 Trimble TX8 激光扫描仪,实现 0.5mm 精度数据采集,并结合 Blender 软件进行纹理映射;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有效补充飞檐斗拱等高空细节;高清显微镜头则可记录木雕砖雕 0.1 毫米级的细微纹路。通过这套技术组合,乐平古戏台群单座建筑生成数据量超 500GB,构建的三维模型误差率低于 1.2%,为后续虚拟复原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虚拟复原并非简单的建筑复刻,而是历史场景的生动复活。借助 Blender 软件的光谱分析功能,可将褪色的朱红漆色还原至清代原貌;利用 Unity 引擎开发的交互系统,能让用户自由穿梭于清代庙会的喧闹与民国赛戏的场景之中。在文化阐释方面,通过分层叙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圈:学术平台发布的《赣东北戏台建筑志》,为研究者提供 2000 余张高清图纸;“戏台文化百科” 小程序以 3D 动画形式拆解斗拱力学原理;VR 戏曲体验项目中,用户化身戏班学徒,在动作捕捉系统的反馈下,深入理解戏曲与戏台空间的深层关联。
目前,赣东北戏台数字化保护已取得初步实践成果。乐平市联合浙江大学完成 32 座重点戏台的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基础数字档案;上饶市弋阳县通过 VR 技术复原 “腔、戏、台” 三位一体的观演场景,其弋阳腔 VR 项目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老艺人 1200 个身段动作转化为数字资产,使失传的表演技艺实现 “数字永生”。
技术架构革新:让数据 “会说话” 的四层密码
数字化保护的底层技术支撑,是由 “感知 — 传输 — 处理 — 应用” 构成的技术金字塔。
感知层如同敏锐的 “眼睛”,发挥着数据采集的关键作用。激光雷达与无人机在 100 米高空进行扫描,全站扫描仪在地面进行毫米级测量,移轴镜头对装饰构件进行 “特写” 拍摄,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无死角数据采集。传输层则是高速安全的 “神经网”,5G 网络保障千兆级数据快速传输,边缘计算技术提前压缩数据流量,区块链技术为每个数据块赋予不可篡改的 “时间戳”,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与高效。处理层是智能的 “大脑”,AI 算法以 95% 的准确率识别斗拱、雀替等建筑构件,人工团队构建包含 1200 类实体的知识图谱;BIM 建模技术将点云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孪生体,如乐平市尚濂嘴戏台的模型细化到 8762 个构件。应用层是亲民的 “窗口”,涌山戏台的智能监测系统以 92% 的准确率预警结构隐患;弋阳腔全息剧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 “腔随台转” 的独特观演美学;3D 打印的斗拱积木年销量达 800 万元,推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走向大众生活。
实践突围与现实挑战:在碰撞中寻找平衡
截至目前,乐平市已完成 32 座重点戏台的三维建档工作,其中敦本堂戏台的数字档案可追溯自 1823 年以来的 6 次修缮记录,成为建筑史研究的珍贵 “活化石”。弋阳县的 VR 复原项目成功重现《珍珠记》的演出场景,乐平市涌山戏台的数字孪生系统更将维修成本降低 40%,科技为古老建筑安装了 “健康监测仪”。
然而,古戏台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层面,榫卯结构 1 毫米级卯口的精准建模、褪色彩绘的光谱还原等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不同部门使用的 “Revit” 与 “3ds Max” 等建模软件,因模型互不兼容形成 “数字孤岛”。理论层面,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割裂的情况时有发生,曾有项目为追求视觉效果简化雕刻纹样,违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管理层面,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缺失,社会资本更多流向展示环节,基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传播端,线上平台年访问量虽达 5 万人次,但 78% 为 50 岁以上人群,年轻群体的文化共鸣尚未有效激活。
针对这些问题,需从多方面持续探索突破。技术上,整合材料科学、光学工程等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卯口精密建模与彩绘光谱还原技术,开发标准化数据转换协议,打破 “数字孤岛”;理论研究方面,建立文化遗产学与数字技术交叉的学术框架,将纹样考据、建筑规制等研究成果融入数字化流程,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文化内涵传递;管理机制上,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协同、高校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设立专项基金平衡研发与展示投入,以政策激励推动数据共享;传播策略则要深入挖掘古戏台的文化故事与美学价值,运用虚拟现实、互动叙事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场景,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参与文化传承。
破局之道:让技术成为文化的 “翻译器”
在赣东北古戏台数字化保护实践中,技术融合不断带来新突破。AIGC 技术修复 23 处残缺雕刻,风格一致性达 91%;AI 语音合成技术复原弋阳腔失传唱段,相关抖音视频播放量达 1.2 亿次,63% 的观众为 18 - 35 岁年轻群体。“云游古戏台” VR 游戏上线 3 个月吸引 20 万用户,“元宇宙戏台社区” 日均活跃用户 1.5 万人,让年轻人在虚拟空间中重新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连接。
教育领域同样充满创新活力。全息课堂走进赣东北 87 所中小学,3D 拼图教具让孩子们在拼装斗拱过程中理解建筑智慧;高校开设 “文化遗产数字化” 微专业,培养既懂榫卯工艺又能操作建模软件的 “新工匠”。文创领域,NFT 数字藏品发行筹集 200 万元保护资金,国潮服饰、积木玩具等文创衍生品,有效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的转化。
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西省建立起 “政府 — 高校 — 企业” 联盟,华为等企业入驻乐平示范区。2023 年,3200 万元社会资本投入古戏台数字化保护领域,加上 1.2 亿元专项债券支持,赣东北古戏台数字化保护正构建起多元投入格局。
未来图景:当古戏台遇见元宇宙
展望未来,赣东北戏台保护将融入更广阔的数字生态。跨地域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将实现乐平市的藻井纹样与弋阳县的声腔数据的时空对话;“智能修缮眼镜” 辅助工匠对照历史影像精准修复,VR 实训系统助力年轻工匠掌握失传的榫卯技艺;NFT 通行证让公众参与保护决策,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文创收益,构建 “人人都是守护者” 的全新生态。
研究数据表明,当数字化投入占保护预算的 35% 时,文化遗产存续周期可延长 2 - 3 倍。赣东北在古戏台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探索,正为全球乡土建筑保护提供独具特色的 “中国方案”,让文化遗产不再是被封存的历史标本,而是在数字时代持续生长、传承的文化基因链。
结语
古戏台的数字化保护,绝非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用科技赋予文化温度,重新诠释历史的年轮。当激光雷达扫描过藻井雕花,当 VR 镜头带我们穿越百年戏台,当年轻人在元宇宙中敲响虚拟板鼓,我们找到了让凝固的建筑重新流淌文化血液、让古老唱腔在数字空间永续回响的方式。这或许就是数字化保护的终极意义: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传统以更具生命力的姿态,与现代文明展开对话与交融。(余红珍 叶新梅 马晓倩)
(余红珍:南昌大学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院 、江西服装学院;叶新梅:江西服装学院;马晓倩:江西服装学院。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赣东北古戏台对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D22092)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