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掩映下的芜湖烈士陵园,春日的晨光穿透薄雾,为巍峨的纪念碑镀上一层金边。2025年清明节前夕,皖南医学院医见青心志愿服务队40名青年学子手捧白菊,以一场庄严的祭扫仪式叩击历史之门,在缅怀中寻访红色血脉,于行动中书写青春誓言。
松涛低语寄哀思: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上午9时整,《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陵园广场上响起,青年们挺直脊梁齐声高唱,歌声惊起林间白鸽。两列志愿者托举花圈缓步走向纪念碑,缎带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分钟静默时间里,唯有春风拂过松枝的沙沙声,仿佛无数英魂正透过岁月凝视着这群新时代青年。
“您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将由我们接续描绘。”学生代表宣读祭文,当她念及陵园安葬的渡江战役小战士年仅15岁时,哽咽声在队列中荡开涟漪。这份精心准备的祭文,源自服务队成员连续三晚查阅地方志的成果,字句间流淌着对237位芜湖英烈事迹的深情追忆。
志愿队队员静默哀悼
志愿者托举花圈进入烈士墓园
指尖温度暖丰碑:00后的特别致敬方式
仪式结束后,志愿者们手持毛巾分组走向墓区。马文慧在擦拭“无名烈士碑”时格外仔细:“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每擦掉一片青苔,就像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不同于传统的祭扫形式,这群“Z世代”志愿者创新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挽联,携带分类垃圾袋进行环境清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红色教育。
志愿队队员在进行垃圾处理(一)
志愿队队员在进行垃圾处理(二)
光影长廊照初心:纪念馆里的沉浸课堂
步入革命历史纪念馆,随着讲解员指向玻璃柜中泛黄的《新青年》杂志,志愿者们的视线聚焦在1921年芜湖首个党组织成立的故事上。影像厅内,当全息投影再现渡江战役的壮烈场景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笔记本上疾书:“CT机里能看见骨骼结构,而此刻我看见了民族的脊梁。”
留言墙上,一张淡蓝色便笺收获最多点赞——“从前觉得烈士是课本里的铅字,今天发现他们也是怕疼的凡人。正因如此,舍生取义的选择才更震撼。”这出自李文旋的感悟,道出了在场青年的共同心声。
志愿队全员在纪念馆外合影
青春接力续华章:新时代的使命传递
暮春的风掠过志愿者们胸前的团徽,带着他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飘向远方。正如志愿者代表在总结中所说:“擦拭墓碑时,我们在对话中读懂何谓不朽;清扫台阶时,我们在躬身中理解何谓传承。这场清明祭扫,不仅是致敬历史的仪式,更是照见初心的镜子。”
据悉,皖南医学院医见青心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开展“红色医路”系列主题活动,让更多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实现精神成长。此刻,烈士陵园最高处的纪念碑静静矗立,阳光将青年们的脸颊照的很亮,与72年前那群奔赴战场的年轻脸庞,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悄然重叠。
志愿队全员在纪念碑前合影
(本文图片由医见青心志愿服务队提供)
参与同学名单
邓圆圆 巫慧智 马文慧 缪欣怡 彭婉婷 王莉萍 王静怡 贾邦月 钱诗琴 李文旋 雷婉星 乔伟玮 施安阳 王一瑞 王雅琳 张雯婕 吴佩林 潘诗语 夏晶晶 管佳佳 李新月 金彭泉 王德琪 孟悦 汪智璇 王静涵 张美旺 邹冉冉 朱益伟 鲍展妍 王梓羽 呼婧瑶 李云 李梦缘 赵茜芝 张子妍 赵严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公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