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鉴达带领学生团队,围绕“褪戎装,悟幸福:退役军人幸福观的质性研究及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启示”社会调查主题,对退役陆军步兵后勤助理包乃宇进行专访。此次访谈旨在以退役军人视角,探究幸福观的内涵演进及其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图为李鉴达对退役陆军步兵后勤助理包乃宇进行访谈的场景。
军旅岁月:奉献铸就幸福基石
访谈中,包乃宇回顾了服役期间从事军需保障工作的经历。他表示,后勤工作虽不直接参与一线作战,却是部队运转的“生命线”,需统筹物资筹措、运输与调配,确保演习任务高效推进。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更深化了其对幸福的理解:“军旅中的幸福,是圆满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是为国家和集体奉献的价值感。当看到物资按时送达、战友得到保障,内心的充实与自豪难以言表。”
谈及退役前后幸福观的转变,包乃宇指出,服役期间的幸福核心在于奉献与自我实现,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特征;回归地方后,幸福内涵转向切实可感的现实层面,家庭和睦、工作稳定、生活安定成为新的幸福支撑点。“身份转变让我更珍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但不变的是对责任的坚守和对价值的追求。”
角色转换:多元支持重构幸福体系
退役初期的角色适应,是包乃宇面临的重要挑战。从纪律严明的军营到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社交圈层和职业定位的差异曾让他经历适应期的挑战。他特别提到,在心理调适阶段,社会提供给退役军人的专业心理辅导资源相对有限,初期更多依赖军人的坚韧意志和自律精神进行自我调节。“但家人的情感支持、战友的互助关怀以及政府的就业帮扶政策,成为我重建幸福感的关键力量。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让我在新领域重获成就感,切实体会到‘付出必有回报’。”
谈及社会支持的作用,包乃宇强调,家庭是坚实的情感后盾,战友群体是紧密的精神纽带,政府政策是有力的现实支撑,三者共同搭建了从军营到社会的过渡桥梁。他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强化针对退役军人的心理疏导服务和个性化帮扶措施,推动政策关怀覆盖更多维度,助力退役军人更顺畅地完成角色转换。
经验传承:军人品质指引成长之路
作为退役军人,包乃宇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出期望。他指出,退役军人身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是当代青年亟待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培养‘以大局为重’的担当意识,既要关注个人发展,更要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他以职业规划为例,建议大学生借鉴军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选择职业时兼顾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基层岗位、国家重点领域虽面临挑战,但也蕴含发展机遇,投身其中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压力与就业焦虑,包乃宇结合部队培养的心理韧性给出建议:“首先要学会分解目标,将宏观压力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任务;其次要保持积极心态,视挫折为成长的磨砺。如同军人面对艰苦训练,咬牙坚持就能突破极限。”
此次访谈通过退役军人的视角,展现了幸福观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丰富内涵,为青年大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价值观教育课。从军营到社会,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责任的坚守与对幸福的深刻感悟。正如包乃宇所言:“幸福既蕴含在为国家奉献的热血中,也融入守护家庭、做好本职的平凡里,关键是要带着担当与热爱,在每一个角色中发光发热。”这场跨越身份的对话,不仅是对退役军人生命历程的记录,更在青年心中播撒了责任与奋斗的种子,推动军人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鉴达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