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南部地区的小站镇,除以近代袁世凯等在此“练兵”闻名之外,尤以盛产“小站稻”而驰名中外。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曾多次来到津南地区考察推广水稻种植,并把实践心得写进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小站稻”粒大饱满,质优味美,是稻米家族中的名贵精品。作为名扬海内外的名贵特产,“小站稻”的成名与小站镇的形成时间一样,不过近百年。然而,若追溯它栽培种植的历史,则可上推至千年以前。7月3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稻梦链万家”实践队赴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小站稻作展览馆进行参观。
展馆建设集历史溯源、民俗风情、技术科普、文化体验为一体,通过电子交互设备、VR互动设备、360度立体成像技术等,全方位展示介绍了小站稻的历史。
图为团队成员使用电子交互设备查询信息。通讯员邵时益摄
在种植技术展区,现代化的互动屏幕展示了小站稻从选种、育苗、插秧到收割的全流程种植技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令人惊叹,从古老的水车灌溉到如今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从人工插秧到机械化作业,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凝聚着无数农人的心血,也见证了小站稻种植产业的飞速发展。此外,展馆还特别设置了 “稻作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手触摸稻穗、体验模拟插秧,在实践中感受农耕的艰辛与乐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小站稻现代收割农具展区。通讯员刘俊豪摄
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稳步提高小站稻的产量,逐步提升小站稻的品质,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增强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站稻振兴计划不断推进,国家政策的关切让小站稻的培育人员更加坚定了振兴小站稻的决心,致力于开发小站稻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用品牌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让小站稻的稻香真正飘进千家万户。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小站稻的振兴政策。通讯员邵时益摄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入学习并了解了小站稻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也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小站稻文化走出津南,走向全国,才能让这颗 “米中明珠” 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通讯员刘俊豪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邵时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