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7日讯(通讯员 姚南平 杨惠淳 吴圆月)“可遇满斗金,难得子腊米。水泛千丘田,月笼半山明。”这是清代贡生麻阅芜所写而流传至今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一百年前子腊贡米的珍贵价值及其生长环境的优美景色。数百年前,子腊贡米被称为香根米。它是外来粘米品种引进之后经过长期驯化,逐渐适应了苗疆山地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香味的稻谷品种。因其清香悠长、口感香糯等优秀品质,被遴选为皇家御用贡品。经吉首大学人文学院专家团队调研,认为子腊贡米至少有180年的进贡信史。
“子腊贡米”不单指子腊村种植出的稻米,而是对整个“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的简称。2017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协助花垣县人民政府将“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成功申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系统秉承花垣苗族传统农耕智慧,包含“铺树造田”“育林蓄水”“稻鱼鸭鸟蛙共生”等生态智慧与技术体系,将优秀传统农耕知识、生态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多元开发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积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促进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图为子腊贡米核心产地的宣传板,吴圆月摄
铺树造田”技术是“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的核心内容,不仅有效防止了人畜下陷现象,还在多方面带来益处。据悉,通过“铺树造田”技术,日照得以增加,水温得以提高,土质得以改善,生态缺环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了“两山夹一沟”独特地形中水稻的规模种植。在生态方面,“铺树造田”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包括调节大气、固定碳汇、水土保持、蓄洪储水、调节旱涝、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正效应。
同时,“稻鱼鸭鸟蛙”复合种养技术在“子腊贡米”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益。当地苗族传承本土生态知识,精心选择适宜的稻、鱼、鸭种类和数量,打造出一个相互促进的稻田生态系统,实现了比传统种植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复合种养系统不仅保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健康食品,体现了绿色循环的生态功能。最重要的是,这种系统体现了“稻鱼鸭共生兴万物”的理念,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除了“铺树造田”和“稻鱼鸭鸟蛙”技术外,“子腊贡米”系统还采用多种天然肥料技术,如青肥泥、多次施肥、多种肥料等,体现了苗族先民们的农业智慧。这些传统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了化肥成本,还积极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来看,“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中融合的各种传统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还体现了传统种植文化的经济意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这一系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引领着农业生产向着更加绿色、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图为鸭子畅游在子腊村村民屋前的稻田,姚南平摄
图为子腊村村民屋前的稻田,赵颖倩摄
子腊贡米作为历史上的珍贵宝藏,展现了其独特的经济效益。通过“铺树造田”等技术创新与种植子腊贡米,子腊村成功将原本无法耕种的深水沼泽地改造成近千亩良田,子腊贡米更是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如今,随着子腊贡米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提升,其市场价值也不断提高。从2016年到2024年,子腊贡米的谷子价格已从每斤1.4元上涨至近2.3元,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子腊贡米的崛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图为子腊贡米成熟后的稻田,赵颖倩摄
子腊贡米不仅是稻米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地先民注重传统习惯和农耕经验,在特定时节进行翻田、施肥等传统种植规范,如“九金十银”讲法,强调了犁地踩蔸时机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农业精细化管理的追求与传承。这些本土技艺的延续成就了一批掌握传统农业知识的本土人才,为农业产业的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持。子腊贡米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农民合作社的凝聚力,还推动了地方农业的升级转型,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为子腊村村民进行筛米,赵颖倩摄
2024年,吉首大学人文学院“湘稀故事”“金穗创益”等团队大力开展子腊贡米的宣传活动,将子腊贡米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作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试点,激发子腊贡米在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里不可替代的作用。“子腊贡米传承千年,稻鱼鸭共生兴万物”,吉首大学人文学院与子腊村将继续传承这一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共同开创绿色发展新局,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续写繁荣昌盛的乡村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南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