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村,一座镌刻着悠久历史印记的村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追溯至明成化八年那悠远的时光。岁月悠悠,明月村与明月寺相依相伴,共同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半溪明月枕清风实践队前往四川省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进行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陶韵匠心,代代相承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陶艺文化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我们也去往当地的蜀山明月陶艺培训中心,采用切身实践、个人采访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陶艺文化。
在培训中心,我们学习了盘泥条成型技法,这是古人在发明轮子之前的最简朴、最常用的陶艺技术。当地的陶艺指导王建平老师说:“陶艺的拉胚成型是陶艺中对初学者颇有难度的内容,从拉胚开始学习陶艺,只能算是体验下拍拍照,很难算是学习。”每个人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熟悉泥的特性和基本手捏陶的技巧,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而这恰恰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做陶的过程,也是我在感受泥和水的过程。在与泥磨合的过程中,我的脑袋实际是一边专注一边放空的,脑海里不断梳理自己过去遇到的问题,当沉浸在传统手艺当中时实际内心对过去不太好的经历已经释怀,这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体验感。
在制陶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明月村陶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形式已经纳入当地学校课程,在我看来,明月村对陶艺文化的普及,绝不仅仅是当代社会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传承,更像是非遗手艺对当下社会浮躁生活的一种疗愈,技艺在传承中涅槃而生,生活也因为文化的点缀而更加丰富多彩。
新村民为明月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怀揣着对自然乡野的热爱,来到明月村,致力于明月村的发展,为明月村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新村民的不断入驻,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吸引,更是对明月村所展现出来的对生态价值的认同。我们来到明月村的时候,明月村正在经历它的第三阶段,开创了属于明月村的专属公司,努力打造当地特色品牌。
我们也采访了王老师的自然学校,见识了与社会一般认知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计划在一片六亩的土地上,开始了一次为期四十年的生态修复实践。生态修复和园林设计实践是王老师在这里的新课题,这是对自然和人工和谐共生的探索,也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并进的摸索。
谈及对明月村建设十分成功的根源所在,在王建亭老师看来,明月村从最初的农业状态,到现在的风景状态的历程变化,其实也是新旧村民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结果。明月村在每个人的期望下,逐渐成为大家想要它成为的样子。村庄有注重公益性质的共学社区建设,也有民宿和体验项目等经济业务活动,还有本地村民自主投资和经营农家乐等独特的发展模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明月村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但是得益于其致力于发展教育探索型产品,高自由度的政策,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把想法付诸于实践,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它实现从农村到现代社区的转型,因此我所看到的村庄,是一个注重土地整理,关注村民教育,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明确规划的村子,它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典型。也是由于它的发展历程具有普遍性,这个村子始终具有学习价值。
行山水田园间,体验乡村慢生活
在深入探访了整个村落的每一个角落之后,我最为触动的是,乡村生活的独特韵味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审视世界的窗。这里,自然风光旖旎,生态与现代的和谐共舞,编织出一幅既古朴又前卫的绝美画卷,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下,也悄然隐藏着田园生活的质朴与游客期待的便捷之间的矛盾——生活设施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却略显沧桑;购物之路或许不那么顺畅,餐饮住宿也会出现小小的溢价。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在时代洪流中的温柔抵抗与悄然蜕变。审美观念随着风轻轻摇曳,价值观与工作方法亦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求着更高的境界。我们意识到,拥抱变化,接纳品牌的力量,是乡村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而民宿的每一夜,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归宁,远离尘嚣,让心灵得以在宁静的田野间自由翱翔。在这里,我们亲手编织生活的点滴,无论甘苦,都以一种全然接纳的姿态去拥抱。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它教会我们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拥抱每一个当下的自己,不再对过往或未来有所排斥,只愿珍惜眼前,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踏足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步伐悠然。我们时而驻足,时而前行,以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谦卑的心,细细观察,认真思考。每日两万步的的步数让我们高居朋友圈榜首,身体也在夕阳下略显疲惫,但每当夜幕降临,回到住处,床榻之上,那份由衷的安详与甜美,却是对疲惫最温柔的慰藉。我们追随村民的日常轨迹,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生活智慧的探寻与感悟,那是一种深度的亲密接触,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在这片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土地上,汗水成为我们最真挚的礼物,它不仅滋养了脚下的路,更让我们的内心得以沉淀,归于宁静。这是一场身心的双重修行,让我们的体魄在自然的怀抱中日益强健,同时也引领我们以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触摸生活的本质,领悟世界的奥秘。
此间种种,无不激发着我们对万物的好奇之心,那份原始的冲动,如同初生的嫩芽,渴望探索未知的每一寸空间。我们在林间小道上漫步,心中常怀疑问:“此中设计,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那路旁的草木,又各自诉说着怎样的故事?”有时,我们会为了辨析一株植物的种类或探讨其药用价值而久久驻足,即便最终未能得出确切答案,那份沉浸于知识海洋中的乐趣,已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
如此行走,不仅是在认识世界,更是在不断地自我发现与成长。我们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每一个未知,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自我学习,自我超越,成为了这场乡村之旅中最宝贵的收获。
立于方寸之间,感悟人生至道
此番明月村之旅,我深刻领悟到了“非尽取则得”的哲理。在浩瀚人欲的海洋中,我们终需学会放手,懂得取舍的艺术,因为世间万物,难以兼得。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接纳自己的平凡,于纷繁中寻觅心灵的真正渴求——在这片土地上,我渴望的是一股坚实的力量,它既能支撑我当下的学习探索,亦能照亮未来职业生涯的道路,成为我价值观重塑与自我提升的灯塔。
面对生活的抉择,若我们一味追逐物质的六便士,或许会在不经意间错失精神的月亮。然而,这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教会我们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寻求两者间的微妙平衡。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让六便士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而月亮则始终高悬,指引我们心灵的方向,让两者和谐共生,共同绘就生命的壮丽画卷。
至于成长与提升,它们从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之中。正如王老师所言,唯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其间的文化脉动,方能让这些外在的养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新村民们,他们以时间为笔,金钱为墨,勇敢地在这片异乡土地上播种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梦想,与当地居民携手并肩,共同培育出“新集体”的繁荣之花,铸就了明月村独特的品牌魅力,迎接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一切,都是对“在他乡,种故乡”这一深刻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怀热爱,勇于实践,便能在新旧交融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牟晨曦、彭佳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