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大马院学子三下乡:扎根大地,以文育人

发布时间:2024-08-26 15: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艳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至8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明星教育关爱关爱服务团队开展“思政+耕读”双育人主题实践。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分别前往江苏省常熟市、盐城市、江阴市,以及江西省丰城市、广东省韶关市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进社区,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专长,策划开展理论宣讲、暑托班课程教学、社会调查等类型丰富的活动,

一、与童偕行,共品诗书——暑托班耕读主题教学实践

7月11日,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吴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耕读主题红色故事会活动。为推动优良家风思想传播,弘扬新时代耕读传家精神,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宽广格局,此次读书会选取《红色延安的故事》系列篇章之一,与暑托班学生共同品读红色家风故事。

本次读书会以“学、读、思”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并以学员的亲身经历和具体事例进行启发,使学员们对“家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王栋杰同学的带领下,暑期班的孩子们拿着书本,大声朗读着这段感人肺腑的家风佳话。从家风故事中感受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以及赤诚为民的公仆之心,由此教育学生要树立榜样意识,发扬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

同时,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中国古人从天地运行中不仅发现了服务农耕的天文科学,如已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理论,而且古人还看到了天地的“道”和“德”、天地所携带的精神与文化。

7月18日,团队成员再次来到暑托班为学生们带来“探索传统文化奥秘”知识讲座,为学生讲述古人如何在农耕实践中尊重与把握自然规律,并由此总结归纳二十四节气理论来指导农事生产。同时,团队成员结合“周文王推演八卦”的传说故事以及相关的纪录片资料带领学生们领略天地万物运转变化的神奇,并运用具体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法思想,将其中的哲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提升思想境界。

二、耕读不辍,薪火相传——红色基地调研

“耕读精神”既是不畏风雨、砥砺前行的坚定信仰,也是脚踏实地、知行并重、志存高远的坚强意志。开展耕读实践,弘扬耕读精神,对于当下大中小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7月17日上午,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常熟籍成员来到中共常熟党史馆暨李强革命展示馆进行参观调研,了解地方红色文化,搜集地方红色资源,向地方精神榜样看齐,赓续革命红色基因。

追溯李强的革命历程,就是追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源泉。团队成员在展馆讲解员的讲授与引导下,较为全面地了解出生书香世家、名门望族的红色传奇人物——李强的生平经历。通过此次实地参观,团队成员们心中升起敬佩之情,纷纷表示对李强的事迹深受感动,并且将以他为榜样,坚定今后学习与创新的步伐,奋勇争先,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三、思想底蕴,理论回声—主题宣讲活动

为了颂扬爱国主义情怀,延续红色精神的辉煌传承,7月14日午后,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队携手盐城妇幼保健院检验科,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不负艰辛过往,开创灿烂未来”的深度红色讲座。科室的部分骨干成员及在实习的学子们共襄此番富有深意的红色文化盛宴。

本次活动由袁海洋同学主持,杨邺林同学负责拍摄记录。开场,主持人向科室的部分同仁及实习新生生动描绘了我国当下的时代背景,强调了砥砺爱国情怀的重要性。随后,一场深情的交流会展开,科室成员与实习新生纷纷分享了那些烙印在心中的红色记忆,以此致敬先驱们的崇高精神。这些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大家的昂扬斗志,让科室成员和实习生备受鼓舞,纷纷立下勇担青春责任的宏愿,立志担负起青年使命。最后,主持人的精炼总结,深化了所有人对这次活动深远意义的理解。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盐城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与在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共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医院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内容的又一有力举措。下一步,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将进一步凝聚青年宣讲力量,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助力理论宣讲凝聚奋进力量,走进课堂内外、基层一线、百姓家门口,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打通思想引领进一线的最后一公里,以红色故事感染人,用红色精神教育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7月18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江阴市周庄镇众航教育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为进一步宣传耕读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美丽中国,本次宣讲主题以自然生态为。实践中,团队成员化身环保讲解员,通过播放动画片讲解视频、开展保护环境知识问答、演绎“森林护卫战”小剧场等环节,向小朋友们生动地讲解了二十大精神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小朋友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氛围十分活跃。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反响良好。

耕读文化所宣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当下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应当明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四、传承文化,厚植情怀——耕读文化宣传及非遗体验活动

8月16日上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诵读古诗《悯农》,领悟其主题思想,激发孩子们爱惜粮食的意识。接着,团队成员深情地宣讲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感悟其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孩子们学习他那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以及心系苍生、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古诗《乡村四月》,他们跟着团队成员的引导,一字一句地诵读着。通过讲解,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还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尊重劳动、知农爱农的深切情怀。

活动最后一项内容是体验漆扇制作,这是一项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特别环节。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一把把精美的漆扇逐渐在他们手中诞生。它们或清新雅致,或华丽繁复,淡雅如写意山水,浓艳似工笔花鸟,更有“妙手偶得”的“敦煌配色”惊艳全场,恍若飞天神女降临人间……浓淡配色、深浅线条交相辉映,寄寓其中的是无与伦比的中华美学思想,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孩子们为自己手中的漆扇发出惊叹声时,他们正是在与千年传承的匠人精神对话,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共鸣。那些细腻的笔触、精美的图案,不仅是他们亲手创造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在这一刻,孩子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工匠们心灵相通,共同感受着那份对美的追求与执着。这份体验,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的种子。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明星教育关爱服务团  作者:王栋杰  刘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