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的稻田泛起翠绿涟漪,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的9名队员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这座浸润着红色记忆的村落,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为全省唯一孕育了江竹筠、邓萍两位“双百人物”的英雄故土,江姐村正以独特的红色底蕴与乡村活力,成为红色研学的热门目的地。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江姐村村史馆,当地人亲切称为“红梅红”的精神地标。由村支部干部潘姐姐带领队员们推开展馆大门,迎面而来的“江姐精神品格墙”上,“忠贞不屈”“心怀家国”等关键词如星火般闪耀,瞬间将众人拉回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姐村村史馆入口。任焰娟 供图
潘姐姐指着展厅中央的老地图介绍:江姐村的前身是永和村,2007年为纪念从这里走出的江姐,正式更名并踏上红色文旅发展之路。”在“峥嵘岁月”“风雨历程”“多彩生活”三个单元,队员们通过斑驳的革命史料、生动的墙面绘画与带着温度的实物展品,系统梳理着村庄的变迁轨迹:从江姐在此开展地下工作的秘密联络点,到邓萍将军少年时期生活的旧居;从改革开放后村民用江姐精神激励脱贫的奋斗史,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绩单,一幅立体的村庄成长画卷徐徐展开。
图为1团队成员了解村史村情。任焰娟 供图
离开村史馆,队伍来到农耕文化馆。推开门的瞬间,门轴转动仿佛转动了时光齿轮——犁耙的木柄泛着温润的包浆,石磨盘的凹槽里还残留着细碎的谷壳,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村史馆。杨杨雅渝 供图
同时作为紧邻自贡彩灯大世界的村落,江姐村将这一地域特色转化为发展动能,建起了属于村民自己的彩灯生产基地。在农民彩灯展示馆,不仅看到了一盏盏精美的彩灯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传统样式,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加入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恐龙模型,不仅会结合灯光、音效配合发出相应的咆哮声,还通过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传动装置,如齿轮、链条、连杆等,将动力传递到恐龙的各个关节,带动脖子、头、嘴巴、爪子、尾巴等部位活动,使其能做出摇头摆尾、张嘴咆哮等动作。让恐龙在璀璨灯光的场景中,具有别样特色,给参观者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这些彩灯都是村书记带领村民们手工制作,从骨架焊接到裱糊绘画,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与心血,也展现了江姐村彩灯产业的蓬勃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村民彩灯展示馆。任焰娟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和江姐村村干部合影。任焰娟 供图
从村史馆里的精神传承,到农耕馆里的文化记忆,再到彩灯产业里的创新实践,这座村庄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丰盈与文化的延续。返程时,队员们回望江姐村,这场红色文化与乡村魅力的交融之旅,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江姐精神”的时代内涵,更让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生命力。而这份收获,将成为接下来实践活动中最珍贵的“精神教材”,激励青年一代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通讯员:韩一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嫣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