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村|参观秧田村耕读文化馆,探寻博士村文化繁盛奥秘

发布时间:2025-08-18 08: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媛、廖泽南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有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耕读文化馆,吸引着众多外来游学者参观。该馆堪称是一座精神殿堂和乡村文化宝库,蕴藏着秧田村这一全国闻名的博士村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盛夏七月,“文润乡土小分队”实践团踏入这里,循着“山川形胜,筚路蓝缕”、“勤耕不辍,仓廪充盈”、“崇文善教,诗礼传家”、“莘莘学子,社稷英才”、“耕耘天下,回馈乡邻”、“展望未来,最美乡村”这六个单元的展陈脉络,探寻博士村人才辈出的深层逻辑。

“没来过耕读文化馆,等于没到过秧田村。”这是当地村民对文化馆的评价,更是外来参观者的共识。作为秧田“博士村”的文化地标,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耕读传家”的悠久传统,而其中最亮眼的,正是一代代学子从田间走向学术殿堂的成长轨迹。

▲图为耕读文化馆前集体合照 黄靖摄

踏入第一单元,展陈瞬间将人拉回秧田村的起点。捞刀河畔的山水图景还原着村落的自然风貌,而600余年历史的老龙井、400余年的老桥亭等文物,则静静诉说着先民拓荒的艰辛。“原来耕读文化的根基,是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与天争’的韧性。”实践团成员望着先民拓荒的雕塑感慨。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诠释:正是克服自然条件的努力,为耕读文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展馆 何媛摄

第二单元聚焦“勤耕”二字。展柜里,犁、耙等老式农具泛着岁月的光泽,耕作场景模型生动还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日常。“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展文旁,粮食生产史料清晰呈现:正是一代代人的勤劳耕作,让村落有了“读书识字”的物质底气。实践团成员触摸着磨损的农具把手,仿佛能感受到先辈掌心的温度——“耕”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滋养“读”的土壤。

转过展廊,第三单元的“崇文尚教”气息扑面而来。复原的私塾场景里,旧书桌、油灯等物件整齐排列,仿佛能听见琅琅书声;族谱与家规展板上,“耕读不辍”“忠君爱国”的字样格外醒目。“原来‘诗礼传家’不是一句空话,是刻在族谱里的家训。”成员们驻足于私塾模型前,看着“先生授课”的雕塑,深刻体会到:正是这种融入血脉的重教传统,让“读书”成为村民无需言说的信仰。

▲图为复原的私塾场景 何媛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单元,其中的“博士墙”无疑是全馆的焦点。墙上整齐排列着28名博士、170余名硕士的照片与事迹,从哈佛学子到清华、北大精英,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注脚。“一个村能走出这么多人才,果然不是偶然!”实践团成员细数着名校名单,在罗宣干等博士的求学故事里,看到了“崇文尚教”传统结出的硕果——这里不仅是“博士村”,更是村落精神图腾的具象化。

第五单元的展陈温暖而有力量。罗宣干博士设立的留学基金证书、罗智祥博士主讲家风课堂的影像资料……一件件展品记录着在外游子的桑梓情怀。“他们从村里走出去,又把光和热带回村里。”成员们看着“捐资修路”“设立教育基金”的案例,真切感受到:耕读精神不仅培育了人才,更孕育了“回馈乡邻”的责任担当,让“成就”与“反哺”形成了温暖的循环。

最后一个单元铺开了乡村振兴的蓝图,该单元的核心是产业与旅游发展规划。产业规划以“提升+融合”为思路,依托耕读文化、博士文化、体育文化特色,通过多元策略激活产业,助力村民富裕。旅游规划以秧田屋场为核心,以耕读文化为特色、体育健身为基础,主打乡村度假与农旅休闲,全面布局乡村旅游。实践团成员看着细致规划,感受到这里的未来不是空想,而是文化赋能下的清晰蓝图。

▲图为秧田村村庄规划蓝图 黄靖摄

此次参观后,实践团一行在代际传承的叙事里,发现耕读文化的深层力量。那些农具、手稿、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凝结着“耕读传家”的精神标识——这种标识经过系统梳理与活化,便能成为独特的乡土文化IP。它既可为乡村铸魂,唤醒村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也能为产业塑形,通过文旅融合、创意转化,让“耕读”从抽象概念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撰文 | 何媛

图片 | 黄靖、何媛

审核 | 阳信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