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贾聪聪、徐绮熳)“鸭扎蜡香缠岁月,虾米糍香串古今。”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叔公鸭扎包、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虾米糍等非遗技艺,承载着岭南文脉的传承密码。然而,传统传播模式的“渠道之窄”、年轻群体间的 “认知鸿沟”,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陷入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值此之际,省职教城(清远)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珠湾青云实践团(以下简称珠湾青云实践团)积极响应“双百行动”,以“青春创意+数字赋能”为钥,解锁斗门非遗传承新路径,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浪潮中“活”起来、“潮”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何叔公鸭扎包第四代传承人何达聪合照(陈纯纯供图)
非遗寻踪:以实践激活百年传承力
实践团到访何叔公鸭扎包,第四代传承人何达聪介绍,自清朝光绪年间被发掘,到民国三十三年正式得名,鸭扎包均是用鸭脚、鸭下铲、鸭翼、鸭肝、鸭肠等“废料”和肥猪肉采取独特方法腌制、晾晒,最后用鸭肠捆扎而成。从古代渔家保存鸭肉的智慧创造,到近代成为承载斗门民俗记忆的节庆美食,鸭扎包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沉淀,如今已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后,实践团又到斗门另一非遗虾米糍店铺,虾米糍是珠海斗门区的非物质文化美食。虾米糍流传数百年,从午间小食变为早点,传承人教团队成员制作,从舂米粉到选水每步皆讲究。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如何制作鸭扎包(陈纯纯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如何制作虾米糍(陈纯纯供图)
屏间传薪火:云展非遗韵,文脉指尖流
为让斗门非遗走出地域局限,实践团决定以“新媒体+电商直播”为突破口:协助传承人整理技艺故事,拍摄制作短视频科普鸭扎包的历史与制作细节、搭建直播场景,通过镜头呈现鸭扎包制作工艺及研发背景。此外,他们还将目光投向斗门特色小吃虾米糍。聚焦渔家清晨磨米、蒸制、调味的日常,用镜头捕捉米香弥漫的市井气息,让观众透过屏幕感受这份“舌尖上的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现场(陈纯纯供图)
珠湾青云实践团以青年视角解读非遗,用数字工具连接传统与现代。都让斗门非遗从“小众记忆”走向“大众视野”,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与市场活力。
文脉绵延:让传承“接得住、焕得新”
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直播破圈的“流量密码”,到文旅融合的“经济引擎”,再到青春传承的“活力火种”珠湾青云实践团以年轻智慧为笔,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翻涌成文化振兴的新浪花。这些扎根斗门的非遗,正借青春势能跨越代际、联通城乡,成为讲好岭南故事、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态文化名片”——非遗传承的斗门实践,未完待续,且看青春续写更多精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聪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