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到8月11日,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朝阳队”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开展了一场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当地蓬勃发展的特色旅游产业为依托,用语言为纽带,为各族群众与游客架起沟通桥梁,在丈量乡土中播撒文明种子,在服务基层中书写青春华章,用专业智慧服务地方生态战略和乡村振兴。
实地调研:探寻村落普通话普及情况
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蒲朝阳的带领下,扎根中查村,针对小朋友、当地牧民、旅游从业者及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宣传。当地村民知道来意后,认真听团队成员科普普通话的重要性,陈大哥感叹:“以前只觉得说好普通话会让我们更好地和游客交流,让我们的日子富裕起来,带动我们当地旅游发展,是为了我们个人的利益,没想到这里面蕴含的内容还这么多。往后咱们可得跟上国家发展,感谢祖国嘞!”
通过走访50余户人家,累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余份,实践团发现漳扎镇中查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整体呈现“普及程度较高,日常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藏语为辅”的特点,日常交流当地村民主要使用藏语和普通话,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时主要使用藏语和当地方言,年轻一代普遍接受普通话教育,源自当地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同时团队成员发现当地村民普通话虽能熟练使用,仍会有一些民族口音,这和他们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民宿老板陈大哥。唐成宇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藏族小朋友,推广普通话。唐成宇 供图
探索文化:祈福声里的乡音,锅庄舞步中的共语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的祈福习俗主要是辖谧郭庄。在采访时团队成员发现少数民族奶奶们都在去往神山祈福烧香,在他们热情的邀请下,团队成员一起参与了本次祈福。中查村周边有雪山森林等自然景观,村民们敬畏是神山,在山下进行祈福仪式。一位身着藏族服饰的奶奶说:“我们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来到这里进行祈福仪式,上午会进行烧香许愿,下午进行锅庄舞蹈练习,晚上去非遗小镇上进行郭庄篝火晚会。我们会在神山脚下摆放酥油花、青稞酒、水煮胡豆等供品,点上香许愿,还要撒隆达。撒隆达,就是抛撒印有经文和图案的风马纸,先对着香炉顺时针绕三圈,再在自己的头顶上顺时针绕三圈,然后抛撒出去,祈求全家平安、外出顺利、吉祥如意、身体健康。”随后团队成员跟着奶奶们一起练习郭庄舞蹈,音乐声起,身着藏族独特传统服饰的奶奶们舞动着,高抬腿、迈步、踢腿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八十岁奶奶仍记得住完整动作,她说:“郭庄是我们阿坝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歌颂天、地、神、人以及自然万物,唤醒人们爱护大自然守护家园的意识,是我们的民族信仰,我会一直跳到跳不动为止。晚上广场上会有郭庄篝火晚会,你们可以一起加入。”
图为藏族奶奶们祈福上香、撒隆达。霍鹏龙 供图
晚上团队成员加入篝火晚会跳舞的队伍中,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跟着领舞者和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舞动,此时的游客、村民、作业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图为团队成员以及参与本次活动的游客、村民、老板的合影。当地游客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西南科大学子响应国家语言文字战略、践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初心的行动,也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基层需求、体会多民族地区活力中深化了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更以专业结合实践的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交融,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尽管活动已落幕,但播下的语言种子必将生根发芽,为当地旅游注入新活力,厚植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情感根基;未来,西南科大学子将继续以行动践行使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贡献力量。(通讯员 杨桃云 秦锋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桃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