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5日,安徽工业大学睦邻薪火传承队奔赴安徽桐城六尺巷,开展“探六尺巷史,传礼让新风”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深度研学历史典故、基层调研需求、多元场景宣讲,挖掘“让他三尺”精神的当代价值,以实际行动推动传统美德融入基层治理。
溯源:在古巷探寻精神根脉
青砖黛瓦间,六尺巷静静诉说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经典故事。实践队跟随讲解员,逐字梳理“让他三尺”历史脉络,聚焦总书记考察时对礼让精神的阐释,从“谦和礼让”的传统内核里,提炼适配当代邻里、基层治理的价值启示。队员们在调研日志里写道:“古巷的砖石会‘说话’,从历史纵深里,我们读懂了‘让’不是妥协,是为和谐社会打底的大智慧 。”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六尺巷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典故。赵钰 供图)
扎根:到基层聆听真实诉求
为让宣讲“接地气”,实践队先行开展基层调研。在青草镇陶冲村、文昌街道社区,队员们发放《礼让认知度问卷》,面对面采访居民。陶冲村村民王大爷指着宅基地边界说:“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可遇到地界、采光这些事儿,还是容易起争执。”社区居民李阿姨也抱怨:“楼道堆物、停车占道,好好的邻里情,常被这些‘小事’磨没了。”
四天里,团队收集到10余起邻里矛盾案例,发现“边界不清”“公共空间占用”是农村、社区的共性问题。“这些‘接地气’的调研,让我们明白,宣讲不是喊口号,得贴着老百姓的‘烦心事’讲。”实践队指导老师总结道。
破局:用宣讲激活“礼让”实践
乡村场:调解模拟里见真章
7月14日,陶冲村村委会的“六尺巷新解”宣讲别开生面。队员们结合当地宅基地纠纷案例,用情景剧还原矛盾场景——两家因院墙占地起争执,从互不相让到剑拔弩张。“要是咱多想想‘让他三尺’,会不会有不同结果?”队员抛出问题,引出“礼让促和谐”的解读。更让村民眼前一亮的,是“评理团调解模拟”。由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的评理团,参照六尺巷精神,劝说“纠纷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和解。“原来‘让’能这么用!以后遇到事儿,我也试试先‘退一步’。”村民张大姐听完,主动分享感悟,现场掌声不断。
(图为“六尺巷新解”主题宣讲现场,村民参与评理团调解模拟。赵钰 供图)
次日,文昌街道活动中心的“楼道里的六尺巷”行动,聚焦城市社区治理痛点。队员们用“占道停车引发争吵”“垃圾堆放破坏环境”等案例,类比六尺巷的“让”,倡议居民把“礼让”融入日常。“楼道是咱共同的家,让出的是空间,收获的是和睦!”在队员倡议下,居民们纷纷在《邻里礼让公约》上签字。退休教师江阿姨签完名说:“六尺巷的精神,就该在这些‘小地方’发光,咱签的不是纸,是守护和谐的承诺。”
(图为文昌街道居民签署《邻里礼让公约》。赵钰 供图)
沉淀:以青春行动续写“礼让”新篇
实践收尾,团队整理出宣讲影像资料、案例集,撰写学习报告,梳理出“调研—解读—实践”的传播路径。“我们想让‘礼让’不只是古巷的故事,更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教材’。”实践队队长说,未来还计划把案例做成短视频、漫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美德的当代力量。
从历史深处的六尺巷,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安徽工业大学睦邻薪火传承队以青春脚步丈量“礼让”精神,用调研贴近民生、用宣讲激活实践,让千年美德在新时代基层土壤里,开出和谐共处的“文明之花” 。(通讯员 谢子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