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湖南信息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的下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农业发展现状。团队致力于服务乡村,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探索和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此外,实践团还旨在引导青年学子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过这些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提升。
行程
7月3日,湖南信息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抵达涟源市斗笠山镇,开展为期数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斗笠山镇位于湖南中部,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著称,传统产业以煤矿开采为主,这曾为当地经济带来活力,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压力。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初心,踏入了这片素有“绿野斗笠、山水人家”美誉的土地。
实践团的首站是与斗笠山镇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双方就“三下乡”活动的具体行程安排和任务分工进行了深入交流。政府工作人员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斗笠山镇在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现状与未来规划。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力求将自身所学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完成对接后,实践团迅速进入状态,开展了第一项实地任务——清理镇区道路及公共绿地杂草。实践团成员们三五成组,互相协作,细心地将道路边缘、沟渠旁的杂草一一清除。
图1为实践团与斗笠山镇政府进行工作对接
7月4日清晨,湘中涟韵·筑梦同行环保志愿团队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熊家村,开展河道清理和环保宣传活动。团队沿着河道勘察,发现河面漂浮着塑料瓶、泡沫板,岸边散落着农药袋、烟蒂等,对河道生态构成威胁。上午,团队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查看熊家河道,记录下重点清理区域。随后,团队分组开展河道清洁工作,水面清理组利用长杆网兜打捞河道内的漂浮物,河岸清洁组捡拾农药袋、烟头等废弃物。尽管天气炎热,队员们坚守岗位,持续劳作2小时,当地村民被团队的奉献精神所感染,主动送上饮用水。下午,团队在熊家村文化广场、自耕村路口设立宣传点,用当地方言演示环保知识,引来村民
阵阵掌声。团队与村委会达成河道维护长效机制,包括定期组织志愿清洁活动、增设警示牌、建立环保监督微信群等,以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活动结束时,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与焕然一新的河道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图2(同学在河道打捞塑料垃圾)
7月5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前往涟源市斗笠山镇石坝村,开展矿山环境调研与生态修复实践。石坝村曾以煤矿为经济支柱,但煤矿关闭后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改善环境,石坝村推进“秀美屋场”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感。实践团成员在村党员干部带领下参观肇远湾屋场,了解洗煤历史与现状,感受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曾经的洗煤设备改造成煤炭文化景观,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随后,成员们前往煤矿开采旧址,了解废弃矿井安全填埋和煤渣山生态修复情况,记录数据为后续生态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在锦湘煤业,实践团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解环保措施及困难,提出创新性建议,如利用无人机监测矿区生态变化,得到企业负责人认可。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生态问题,投身绿色发展实践,守护湘中生态底色,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图3 实践团成员参观煤矿开采旧址合影
7月6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在斗笠山开展农田生态优化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乡村注入科技活力。在稻田旁,队员们观察了太阳能杀虫灯,该装置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捕害虫,无需化学农药,节能环保,有效保护稻田生态平衡。队员们记录设备结构和使用效果,认识到科技对传统植保方式的革新作用。此外,实践团还关注了测深施肥技术,该技术通过专用机械将肥料精准施入作物根系密集的深层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促进作物生长,提升稻米品质。队员们参与演示,体会精准农业的重要性。通过一天的学习和考察,成员们理解了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在现代农业中的核心地位,认识到太阳能杀虫灯和测深施肥技术在斗笠山镇绿色、高效、可持续农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团表示将推广这些技术,助力生态种植,使斗笠山镇的绿色耕耘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图4 实践团学习观摩斗笠山稻田应用的太阳能杀虫灯技术
7月7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前往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实地探访开国上将李聚奎的故居,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厚植家国情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李聚奎上将的故居,静心观看了故居内陈列的军功章、手稿、书信、旧照等珍贵文物,这些展品记录了将军的战斗经历和坚定信仰。李聚奎上将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开国上将的革命历程,让实践团成员深受震撼与敬佩。展厅内的图文资料与实物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李聚奎上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在将军铜像前,队员们自发列队肃立,默默致敬,这是对伟大军人的缅怀,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李聚奎故居之行虽短,却意义深远,让实践团成员得以零距离感悟红色精神,播下理想与担当的种子。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把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行动,在斗笠山镇的实践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乡土大地中持续传承。
图5为实践团在李聚奎上将故居的合照
7月8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前往涟源市烈士纪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纪念园,首先在烈士纪念碑前肃立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并自发清理纪念碑周围的落叶与杂草,守护这片红色记忆之地。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团队成员们神情庄重,静默无声。随后,成员们缓步来到烈士英名墙前,凝视着百余位涟源籍英烈的姓名,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血与火。这些名字本身就是一部部英雄史诗,沉淀着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次纪念园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志愿者们体会到今日的安宁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团成员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之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图6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烈士英名墙
总结
通过“三下乡”活动,湖南信息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暑期实践团在涟源市斗笠山镇的实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次活动不仅加强了青年学生与农村基层的联系,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而且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中,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践团成员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增强了对农村发展现状的认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乡村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活力。
在环境治理方面,实践团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缅怀革命先烈和学习红色历史,实践团成员和当地居民共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农业发展方面,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生态种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此外,这次“三下乡”活动还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品质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决心。
供稿团队:湖南信息学院“湘中涟韵·筑梦同行”实践团
团队成员:孙磊、谢雅鑫、杨翼糠、唐永宁、周桂安、向馨、周依路、李潇峰王浩、田润东、王云犇、黄帅、廖威、龙彦成、谢钊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