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稼穑深耕,人文润泽”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5日至22日,深入北京市门头沟区田庄沟域淤白村,开展以“淤白村产业发展现状、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誓言,在乡土中国深处体悟“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新篇章贡献青春智慧。
深挖产业现状:民宿点亮机遇,融合尚待破题
实践团队通过为期一周的密集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淤白村的产业变迁脉络、人文风俗及地理环境。当前,淤白村依托田庄沟域“一村一品”政策与绿色生态理念,结合本地旅游资源,正积极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其民宿产业发展尤为亮眼。根据当地村民指引以及信息搜索引擎,实践团队员锁定了一家成功案例——“一间小白”。民宿主理人(一位广告展览设计师)向成员们揭示了淤白村的独特市场定位:作为京郊“微度假”目的地,吸引北京年轻群体周末短途游。他敏锐抓住政府补贴与传统村落改造契机,打造高品质主题民宿,借助网络营销吸引客流,有效带动了本地就业与旅游经济。“不怕被分流,就怕没有人来”,他更期待良性竞争能共同做大市场。
当前,淤白村结合田庄沟域“一村一品”的基本政策,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具有地域化特征的乡村产业,依托于当地良好的旅游资源。淤白村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旅游业,建设相关餐饮文创产品,实现着良好有序的发展,但其在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是一、三产业的规划中仍存有发展障碍亟需解决。调研过程清晰揭示淤白村产业融合的瓶颈:旅游景点开发不足、吸引力有限,周边热门景区(如白瀑寺)分散,亟需深化一三产业规划联动。结合以上调研事实,实践小队提出:“兴农”不必“唯农”,需探索农文旅多维度深度交融赋能发展的新路。
献策振兴路径:创新“双核四星”,激活沟域潜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基于扎实调研,实践团带着思考走进淤白村村委会,结合淤白实际,创新性提出 “双核心-四卫星”发展模式,旨在破解京郊乡村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转型升级挑战。该模式强调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京郊乡村面临转型升级严峻挑战的新路径,运用城乡融合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韧性乡村理论强化乡村多重功能,剖析出当前淤白发展的结构性障碍,聚焦村落发展的核心问题——自然资源受限、政策驱动不足、劳动力结构失衡。团队成员创新模式内核,突破传统“一村一品”局限,依托沟域党委进行全域资源统筹规划。打造“双核”驱动(淤白村+田庄村),淤白村深挖“棒棒戏”、“白瀑寺”等非遗文化资源,改造文化广场并引入无人机飞行基地等新业态;田庄村则聚焦烈士故居、党支部纪念馆,强化红色教育功能。同时联合“四星”协同,四处卫星村落各司其职——苇子水村主打古村民宿与峡谷蹦极等极限运动;松树/高台村发展山居康养与山地集市;泗家水村延伸香椿特色产业链。构建“双核四维”融合发展路径,该模式旨在打通“农业基地-文旅增值-数字延伸”全链条,最终形成田庄沟域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充分释放乡村生态与文化价值,提升乡村韧性(抗风险能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青春在乡野绽放
此次淤白之行,是农大青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的生动实践。他们紧握村民的手,感知其厚重的需求,也在互动中收获回馈的思考与希望。正如总书记回信中所期望的,青年学子们正在“自找苦吃”中厚植爱农情怀、重拾人文关怀、练就兴农本领。
淤白之旅,不止于前行。中国农大人发学院学子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讲好发展故事,贡献青春智慧,让奋斗的足迹深深印刻在祖国希望的田野上!
撰稿:王语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