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论述。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旅实践模式,助力西安红色文化传承推广,陕西警察学院 “红链警旅 青春筑梦” 实践团一行 14 名师生,在校团委书记杨芳带领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至 5 日赴延安、西安开展社会实践。团队以 “赓续红色血脉,守牢为民初心” 为内核,怀揣对革命历史的传承自觉与服务社会的热忱担当,将从革命圣地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西安红色文旅的青春行动,重点探索 “红链警旅” 模式。活动期间,实践团先后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杨家岭及枣园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杨虎城将军旧居等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场馆,结合实地调研、座谈及问卷调查,系统分析红色文旅市场趋势与需求。依托 “红链警旅” 模式,团队旨在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体验、警务服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更具感染力、传播力与服务力的红色文旅新范式。
延安溯源:在革命旧址体悟为民初心
8月1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展品勾勒出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全景,团队成员与馆内游客、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更意外地与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相遇。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拍了拍年轻学警的肩头,打开了话匣子:“那会儿条件苦啊,但一想到穿这身军装是为了护着老百姓,就浑身是劲……” 断断续续的讲述里,烽火岁月的片段缓缓铺展。“当兵就是为了人民”,这句质朴的话语,让在场学警深受触动,老兵身上的赤诚,让 “人民至上” 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在展厅内,队员们驻足观看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有的低头认真记录,有的凝神思索,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感悟精神力量。
当天下午,实践队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为人民培养革命干部” 的办学宗旨引人深思。队员们坐在古朴木凳上,观看复刻抗大校庆的影像,屏幕里毛主席立于讲台讲话、台下学员专注聆听的场景,瞬间将人拽入烽火岁月。
“看着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研学练兵,突然懂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分量。” 实践队员王鲁阳在心得中写道,“这种在磨砺中锻造本领、在奋进中践行初心的精神,与我们警校‘贴近实战、服务群众’的育人理念同根同源。未来从警道路上,更要把这种担当精神融入血脉,在守护平安中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
8 月 2 日上午,杨家岭革命旧址内,阳光铺满毛泽东同志亲手耕种的菜园。大家驻足凝视,交流领袖与群众一同劳作的故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注脚。
参观中,实践团在毛泽东旧居与北京大学实践团不期而遇。两校师生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念起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句穿透时空的名句,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这份跨越校际的默契与共鸣,让红色教育碰撞出更炽热的思想火花,也让青春传承的力量在交流中愈发真切可感。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围坐在七大会址外的空地上,大家翻开笔记本,结合所见所闻,热烈讨论着从七大精神中汲取的力量与启示,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
几日走访延安,海量史实让团队深感梳理历史脉络的迫切。队员们带着《中共中央在延安 13 年纪实》走进枣园,在窑洞温润的光影里,将书中记载与眼前实景一一印证。
从凤凰山扎根到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的运筹帷幄,党中央 13 年的英明抉择在共读中逐渐清晰。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字里行间的实事求是精神在革命旧址中焕发新生。
这场 “文献 + 实景” 的沉浸式学习,不仅串联起红色记忆,更让队员们读懂了共产党人的智慧与担当。作为新时代陕警师生,他们将以史为鉴,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融入血脉,在守护正义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西安寻脉:从历史抉择中汲取为民力量
8 月 4 日,实践团结束延安溯源之旅,将活动重心转向西安,推进 “红链警旅” 项目核心任务 —— 运用青年智慧服务西安红色文旅创新发展。
当日,团队抵达西安事变纪念馆及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在学习爱国将领历史担当的同时,重点对游客开展深度访谈与问卷调研。
成员们精心设计问题,接触自由行、研学团、家庭游等各类游客群体,收集对西安红色景点了解度、游览体验感、服务便利性、互动参与性等方面的真实反馈。
调研中,一位带孙子的老党员拉着队员的手嘱托:“娃娃们,这些地方要常来,历史不能忘啊!” 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让队员们更感责任重大。此次调研共发放有效问卷 1139 份,超 8 成游客表示 “非常愿意” 尝试导流地图模式,为后续项目优化提供精准导向。
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团队在西安市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区等文旅融合示范点,开展 “红链警旅” 模式首批线下试点推广。
成员们顶着烈日,向游客分发自主设计的 “沉浸式西安红色地图”,耐心讲解推介。看着地图被游客欣然收下,承诺 “明天就去”,队员们脸上汗水与笑容交织。试点显示,导流行动成效可观,实际引导人数占比达 60%。
8月5日,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团队沉浸式学习了其作为“红色桥梁”的光辉历史。并就 “红链警旅” 项目与馆方开展专题座谈。
展示“红链警旅”初版导流地图后,馆方负责人予以认可,表达深度合作意向,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双方围绕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开发研学课程等事宜展开洽谈,初步达成合作共识。此次合作意向的达成,为“红链警旅”项目融入主流文旅体系提供支撑,也为青年参与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从延安的革命热土到西安的红色场馆,陕西警察学院“红链警旅”实践团的足迹,不仅是一次对红色血脉的深情寻访,更是一次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社会、贡献文旅发展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高灵旗在总结会上动情地分享:“延安的每一粒黄土,西安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作为预备警官,守护这份红色记忆,服务人民所需,就是我们肩上最光荣的使命。”
此次实践聚焦 “红链警旅” 项目在西安的落地探索,通过精准调研把握游客需求,通过创新导流盘活红色资源,展现了警院学子投身陕西文旅发展、助力红色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团队将总结延安精神学习体悟、西安实践调研成果及多单位专业指导意见,持续优化项目方案,力求为提升西安红色旅游吸引力、讲好西安红色故事,贡献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青年方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将 “小我” 融入服务城市文脉、服务人民群众的 “大我” 洪流之中。
撰稿:王登凯 王鲁阳
排版:杨浩天
图片:杨智方 肖寓宇
指导:杨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登凯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