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王乐乐、卢佳乐、王炜斌)2025年盛夏,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社会实践队怀揣热忱与求知之心奔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在十天的社会实践中深入基层、扎根乡土,以青春视角观察乡村振兴,用专业所学服务地方发展。这段融合了汗水与感动的实践历程,让队员们真正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行走在槐荫掩映的乡间小路上,队员们既是被沈丘厚重文化滋养的求学者,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者。在大闸公园和中华槐园的生态调研中,那些晨练老人讲述的槐树故事、孩童在古树下嬉戏的画面,让队员们体会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关系。烈士陵园里,亲手擦拭墓碑时触及的冰凉石纹、聆听革命事迹时涌动的热血,将红色信仰深深镌刻在年轻的心灵中。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里,看着老艺人颤抖却坚定的双手在传统技艺间翻飞,队员们读懂了坚守的重量,更意识到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使命。
当防溺水课堂上的孩子们争先恐后演示自救动作,当普通话推广时老乡们努力模仿标准发音的笑脸,当田间地头的老农握着队员沾满泥土的手连声道谢,这些鲜活的场景胜过千言万语。队员带去的或许只是点滴改变,收获的却是对国情民情的深刻认知。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那些整齐的屋舍与村民谈及未来时发亮的眼睛,既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成果,也提醒着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而躬身农事时滴落的汗水、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都在诉说着"知"与"行"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
这段实践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几份调研报告。在与土地、与人最直接的对话中,抽象的国家战略化作了具象的生活图景,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实践的注脚。队员们开始用多维视角思考问题:生态保护需要兼顾文化记忆,非遗传承离不开现代传播,乡村建设必须尊重主体意愿。更重要的是,那些深夜围坐总结的激烈讨论,那些为完善方案反复推敲的执着,那些被拒绝后重整旗鼓的勇气,都在重塑着我们对"担当"二字的理解。
此次实践既是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落实“思政+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当实践团队在田间地头践行思政教育的真谛,用专业学识回应乡土需求,以实践行动锤炼意志品格,教育的意义便在知行合一中愈发清晰。这段旅程让队员们深刻明白,青年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所学所能用于服务人民,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方向,让青春的足迹在祖国大地上留下坚实而有意义的印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