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血脉,2025年7月12日至14日,长安大学赴山西长治“重走东征路,再铸民族魂”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山西多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7月12日,实践队一行13人抵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青砖灰瓦之间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悟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
这座位于西安市北新街的四合院,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枢纽。在这里,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深夜灯火通明地部署工作,无数青年怀揣救国理想从这里奔赴延安,大批药品、物资经此转运至抗日前线。展柜中泛黄的电报、磨损的公文包,无声诉说着先辈们在白色恐怖下坚守信仰、支援抗战的艰辛。
驻足于“七贤庄秘密交通线”复原场景前,实践队员们仿佛看到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身影。“无数这样的无名英雄用热血和忠诚筑起了抗战的铜墙铁壁。”实践队队员王艺博感慨道。在“抗日救亡宣传展”区,泛黄的《新华日报》、激昂的救亡歌曲手稿,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民族力量。走出旧址,青砖墙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标语仍清晰可见。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铭记历史,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在强国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八路军办事处。侯星宇 供图
7月13日,实践队抵达八路军东渡黄河旧址及纪念碑,开启追寻先辈东征记忆之路。芝川古渡曾是连接秦晋的重要渡口,1937年9月,八路军主力正是从这里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伫立在黄河岸边的东渡纪念碑,碑体如出鞘利剑直指苍穹,正面“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13个大字遒劲有力。讲解员指着碑文讲述:“当时3万余名八路军将士冒着日军飞机轰炸,分三批从这里强渡黄河,踏上抗日战场。”旧址展厅内的陈列文物描述着一系列八路军东渡黄河所面临的危险以及艰辛,无声印证着“受命卫国之日,则舍家纾难以赴疆场;临战授命之际,则别亲离子以卫山河;闻抗日战鼓催征之时,则舍生忘死以砺锋镝。”的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东渡黄河旧址。冯子涵 供图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看到八路军战士生活所用的石磨和那所简陋砖房,聆听当地居民描述那段峥嵘岁月。实践队员高宇彤感叹到“正是这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共同筑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防线。”如今,抗战精神已化作黄河奔流不息的力量,激励着青年一代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7月14日,实践队抵达了位于长治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依次有序参观了“挺进太行”“鏖战华北”“太行精神”等六大主题展区。通过讲解员生动详实的解说,队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太行精神与八路军抗战的壮阔历史,更深刻认识到日军侵华的残暴罪行与八路军将士的不朽功勋。馆内丰富的文献档案与珍贵的历史实物相互印证,逼真的场景复原与震撼的精神展示交相辉映,使队员们身临其境的了解了这段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马艳萍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座纪念馆不仅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载体,更化作一座永不闭馆的“精神课堂”,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7月15日,实践队前往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参访。陵园内肃穆庄严的氛围,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崇高。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队员们有序列队来到烈士墓区,手持洁净的抹布,俯身仔细擦拭每一方墓碑。擦拭过程中,大家神情肃穆,不时驻足凝视碑文——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部分墓碑上虽未镌刻姓名,但队员们深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而永恒的称号——革命烈士。这份无名的伟大,恰是革命精神最纯粹的写照,让在场所有人接受了一场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号召为指引,自觉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在“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自找苦吃”的奋斗中锤炼过硬本领,切实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担当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图为实践队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武略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略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