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朱润泽)鸟鸣清脆,水声潺潺,明亮的阳光透过山间薄雾,照亮蜿蜒的小路,指引着天津大学“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再次踏进甘肃宕昌连绵的大山。这已是他们第五次跨越千里,将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送到磑子坝小学,用青春和热血点燃乡村孩子心中的理想火种。
“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由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魏燕老师、赵阔老师带队,队员由来自全校6个学院的8名硕士生和13名本科生组成。他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精神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深入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村,开展为期多日的暑期支教与社会实践,用知识和信念在大山深处筑起一方“思政课堂”。
一、寻访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
传递星火之前,先要点燃自己的星火。为了把更鲜活、更有力量的思政内容带给山里的孩子们,实践队先后踏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兰州战役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从红军突破腊子口、哈达铺作出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连接前线与后方,再到解放大西北的兰州战役……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往事,化作队员们备课时最深沉的底色,也化作一堂堂流淌着信念与热血的思政课。
▲图为实践队参观学习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二、点燃信念火炬,厚植爱国情怀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理解历史、铭记英雄,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贴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多样课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铿锵的朗诵声回荡在翠绿山谷间。实践队员汤东来的一堂抗战精神思政课,以影视片段切入,用鲜活的故事引领孩子们走近那段烽火岁月,从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讲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小小教室里,稚嫩的嗓音合唱国歌、诵读《少年中国说》,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图为孩子们描绘心中美丽祖国
在画纸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美丽中国:一棵棵象征和平的大树、一面面飘扬的红旗……“这棵树代表和平,因为有先辈的牺牲,现在才能在树下乘凉。”稚嫩的话语,透出最真挚的懂得与感恩。
“山的那边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海!”一堂朗诵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思政课上,队员张雅琪带着孩子们在想象中翻越层层大山,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曾经有一群英雄,跨越一座座山,守护家园。今天也要翻过大山,奔向更远的梦想。”张雅琪的话点亮了小小心田里的信念之灯。“要向英雄学习,翻过大山,去看漂亮的海!”孩子们的童声坚定而响亮。
三、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
指导老师赵阔介绍,此次实践不仅注重课程的思想深度,更强调情感的温度。除诗歌朗诵、主题绘画等沉浸式课堂外,团队还结合当地需求,开发了红色故事会、乡村振兴小课堂等特色内容,力求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像一座座丰碑,牢固地树立在孩子们心中,照亮他们走向远方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陇原深山
这场支教实践,是天津大学“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将思政小课堂融入乡村振兴大课堂的持续探索。五年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已与磑子坝小学建立起长期帮扶机制,累计派出百余名师生接力奔赴陇南山区,将知识与温暖源源不断送入大山深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传递信念,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带队老师魏燕表示:“实践队不仅是来上课,更是来播种希望。期待这些孩子能带着爱国心、强国志,成长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未来,“E宕情深”实践队将继续跋涉,将思政教育的星火播撒向更多乡村校园,让青春之光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闪耀。
撰文 | 朱润泽
图片 | “E宕情深”社会实践队
审核 | 魏燕 汤东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东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