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常德河街,穿紫河的水波载着晨光漫过亲水栈道,青石板路上的露珠折射出两岸绿意,仿佛在诉说着一条河流与一座城市的和解。实践团先后来到常德日报社、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再深入河街街区,通过与专家、管理者、商户和游客的对话,全方位探寻这片街区从“水患之地”到“生态文旅名片”的蜕变密码,感受生态治理如何重塑城市肌理、滋养民生温度。
▲图为实践团在常德日报开展座谈会
在常德日报社,城建新闻部主任、资深记者姚瑶先生以老常德人的身份,翻开了穿紫河的“治理档案”:“早年这河是‘臭水沟’,夏天窗户都不敢开。”他指着一组数据告诉实践团,通过“控源、清淤、净化”全流程治理,穿紫河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大幅下降,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现在市民能在河里游泳,赛艇世界冠军都来开俱乐部,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河街博物馆,实践团在老照片里看到了河街的前生:沅江边低洼处的简陋棚户,常年受洪水侵袭;而如今复建的吊脚楼群,青砖黛瓦映着清波,成了“推窗见水”的文化地标。
▲图为实践团在经投集团开展座谈会
走进常德经投集团,欧阳经理谈及河街的生态治理时,话语里满是实在的感悟:“我们从不做表面文章,生态好不好,老百姓最能体会。”他说,72名保洁员轮班守护的整洁,穿紫河两岸芦苇与水中生灵共同织就的平衡,还有让雨天不泥泞的贴心设计,都是为了让“亲水”不只是口号。如今商户们不用为环境操心,游客愿意留下来看夜景、尝小吃,这份“舒服”其实就是最好的吸引力——原来真正的治理智慧,从不是刻意炫技,而是把对生态的尊重,悄悄融进日常的每一处细节里,让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都能在这条街找到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图为实践团采访游客
漫步河街时,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了这份“生态红利”。亲水栈道上,本地居民带着孩子喂鱼;《常德往事》的游船从水面划过,观众在光影中感受“人在画中游”;商户们在露天茶座摆上擂茶,游客边赏河景边尝美食。“以前躲水走,现在追水玩。”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变化——穿紫河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成了连接生态、文化与生活的“金腰带”。
此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一场关乎城市气质、民生温度的“系统革命”。从常德日报社的历史回溯,到经投集团的管理实践,再到河街的实景体验,这条街区的蜕变证明:所谓发展,是让“治水”与“惠民”同频;所谓进步,是让每片绿意、每汪清水,都能化作市民的幸福感。
离开时,暮色中的河街亮起灯火,流水声与笑语交织成歌。实践团成员们明白,河街的故事,是生态治理的范本,更是给青春的启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在与“挑战”的对话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有温度的路。
撰文|阳佳娣
图片|曾萌 阳佳娣
审核|施卓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亭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