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走进澜沧,开展野生菌防控调研护边疆舌尖安全

发布时间:2025-08-05 17: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丁嘉妍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菌安滇边调研团”暑期实践队奔赴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场以“野生菌中毒防控认知与实践路径”为主题的调研行动扎实开展。队员们穿梭于疾控中心、农贸市场与拉祜族村寨之间,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用青春力量织密边疆群众的“舌尖安全网”。

数据溯源:档案里的防毒密码

澜沧县疾控中心的野生菌防控办公室里,防控专家白老师正指着墙上的野生菌中毒热力图讲解:“近五年6-9月的中毒事件占全年83%,由于存在将野生菌晾晒干后储存的情况,春节期间也是野生菌中毒的小高峰期。”队员们认真倾听,队员们快速记录下关键数据:“您说的‘边民饮食习俗差异’,团队在前期调研中也发现了,缅甸边民常用的‘凉拌生菌’做法风险很高。”

图为菌安滇边调研团与疾控专家白老师交流防控难点。费应琴 供图

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内,团队成员与主治医师深入交流。“村民常因‘高温烹煮能去毒’的误区误食,其实部分毒素高温下也稳定。”医生的话让队员们警醒,他们随即对康复患者展开访谈,记录下“食用未经晾晒的新鲜菌子”“混炒多种野生菌”等常见诱因,这些一手资料将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依据。

市场寻踪:菌摊前的辨识课堂

勐朗镇农贸市场的菌摊前,摊主李阿姨正用拉祜语向队员们介绍:“这种红伞白杆的不能要,我们叫它‘勾魂菌’。”队员们拍摄下20种常见菌子的形态特征,经过白老师初步筛选,发现3种摊主误判的有毒菌,这让《常见有毒菌识别手册》的编撰更具针对性。

图为菌安滇边调研团在农贸市场记录野生菌形态特征。丁嘉妍 供图

村寨问计:火塘边的生态智慧

在勐朗镇拉祜族村寨,84岁的寨老刀爷爷正讲述护林古训:“祖先传下的规矩 —— 东边山洼的菌子碰不得,那里的土‘发凶’。” 说着指向窗外云雾缭绕的山峦,“前几年防疫站的同志来取样,果然测出那片土里头有毒素。” 队员们围坐聆听,记录下“菌子与共生植物的关系”等传统知识,这些内容将与现代毒理学研究比对验证。

图为菌安滇边调研团与拉祜族寨老交流野生菌辨识经验。丁嘉妍 供图

科普落地:游戏里的防毒意

澜沧拉祜新街的石板路被晒得发烫,竹楼檐下悬着的腊肉和干巴泛着油光,混着远处飘来的佤族水酒酸香,在街面酿出一团热热闹闹的烟火气。队员们捧着一袋野生菌模型沿街走去,仿真的 “致命鹅膏” 红得扎眼,“见手青” 碰一下就泛起紫晕,引得挑着菜担的乡亲纷纷驻足。

“阿姐您看,” 队员费应琴举起一朵模型,指着菌柄上的环纹,“这种带‘银圈’的菌子,就像您家腌肉时不能少的盐巴 —— 看着普通,少了不行,多了要命。” 阿叔闻言凑过来看:“那我家昨晚吃的‘牛肝菌’,没这圈儿,是不是就没事?” 队员念颖赶紧递过另一款模型:“得看有没有菌托,就像这模型底下的‘小裙子’,有的话就算炒再久也危险,就像您烤这肉,没烤熟再香也不能吃不是?”

图为菌安滇边调研团向居民宣传野生菌辨识经验。柴亮宣 供图

5天的调研中,队员们完成1份风险地图、3版双语手册和5段科普短视频的制作。“最珍贵的收获,是发现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能如此巧妙融合。”队长丁嘉妍表示,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更精准的防控方案,让边疆群众在品尝山珍时多一份安心。(通讯员 丁嘉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嘉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